网红品牌“翻车”在2021( 四 )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曾对开菠萝财经表示 , 代工产业链、供应链的不可控程度 , 随着产品数量、代工商的不断增多而增加 , 品牌的管理难度随之加大 。 为了降低风险 , 品牌既需要完善质量内控体系 , 也要严格筛选代工厂 , 同时相应的提高代工费 。
然而 , 无论是加盟还是代工 , 都是消费品牌当下的扩张路径 。 “靠标准、靠品牌、靠体系去扩张 , 肯定比自营自产要更快 , 但速度上去了 , 质量、品控、安全等就容易出问题 , 就看怎么在两者之间取得平衡 。 ”林岳表示 。
一系列食品安全暴雷事件 , 暴露了企业的运营和管理能力不够 , 但长远去看 , 也将企业进一步向标准化、智能化和自动化改进 。 有分析人士认为 , “只要人操作和执行 , 就存在误差和疏漏 , 只有机器人、机械手 , 才能做到100%精准执行 。 ”
经营“翻车”:
活下去成终极难题?
2021年的新消费大战里 , 即便那些冲击成头部、站上二级市场的玩家 , 日子也不算好过 。 一时风光无两的新消费“第一股”们 , 无一例外地遭遇了市值大缩水 。
2020年11月 , 完美日记母公司逸仙电商登陆纽交所 , 成为第一家在美上市的“国货美妆企业” , 市值一度高达160亿美元 。 但如今 , 逸仙电商股价跌至2.03美元 , 总市值仅剩12.82亿美元 , 比最高时蒸发了约九成 。

网红品牌“翻车”在2021

文章图片
图8/10
完美日记上海五角场店 来源 / 逸仙电商官网
资本市场不买单 , 还是因为其“给‘网红’打工”的阴影挥之不去 。 从它2021Q3财报来看 , 销售额、营收同比都有所增长 , 毛利率高达67.9% , 但仍无法改变持续亏损的现实 , 光销售和营销费用就花了9.12亿元 , 营收占比高达67.9% , 而研发费用仅占2.7% 。
而2020年12月上市的“盲盒第一股”泡泡玛特 , 发行价为38.5港元/股 , 市值一度冲破1000亿港元 , 如今市值也蒸发了约40% 。
再来看看2021年6月上市的“奶茶第一股”奈雪的茶 , 上市发行价19.80港元/股 , 当时总市值高达323.47亿港元 。 不到半年时间 , 市值缩水超一半 , 仅剩146.81亿港元 。
与多个新消费赛道里的“第一股”没撑住相比 , 临近年底一口气关闭300家门店的海底捞 , 或许更能代表消费赛道2021年的大起大落 。
2021年2月 , 海底捞的股价一度高达85.75港元 , 最高市值4544.75亿港元 , 时至6月 , 股价出现断崖式下跌 , 市值蒸发超2500亿港元 。 11月 , 海底捞宣布关闭300家门店 , 令外界哗然 。
海底捞执行董事杨利娟在接受《财经》采访时曾表示 , 这其中有不少是2020年和2021年新开的店 。 可见董事长张勇在2020年年中作出的扩店决定是“盲目自信”了 。

网红品牌“翻车”在2021

文章图片
图9/10
海底捞关店公告 来源 / 微博
有分析人士曾对开菠萝财经分析 , 张勇的“抄底”逻辑并非凭空而来:受疫情影响 , 线下餐饮市场低迷 , 海底捞选择逆势扩张 , 可以以更低的成本拿下更优越的位置 , 只要市场回暖 , 就有望实现业绩反弹 。
然而 , 重资产扩张的负担过重 , 加之疫情反复 , 翻台率连续走低 , 张勇“抄底不成反被套” , 海底捞只能自吞苦果 。 截至2021年12月31日收盘 , 海底捞股价报收17.6港元 , 总市值仅剩981.02亿港元 。
在高剑锋看来 , 海底捞的走势 , 代表的是已经完成全国性布局的企业品牌 , 如何在大环境中求生存、避免节奏错配的问题 。 他也指出 , “目前海底捞更像是处在困境反转的等待期 , 只要把主力店经营好 , 有很大希望迎来触底反弹 。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