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著作权相关规定 信息网络著作权保护条例

(一)加强对网络作品的人身权利保护虽然《著作权法》中的有关权利的保护基本适用于网络环境 , 但鉴于网络的特点 , 有必要强调一下网络环境下的人身权利保护 。有人曾说国际互联网将成为作者人身权利的”终结者” , 在网络上 , 每个人都有能力同时成为作者、出版商和侵权人 , 在网络环境下 , 人身权利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 每个人都能够轻而易举而且天衣无缝地改变他人作品 , 并向全球传播 。所以在网络环境下作者、表演者的人身权利需要获得法律有效保护 , 同时明确规定网络上人身权利保护的对假名和匿名的作品不受法律保护 。这不仅是为了作者、表演者的利益 , 更是为了公众的利益 。因此在网络环境下保护作者的人身权利 , 更重要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公众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 。笔者认为:在互联网上因为网络著品的人身权利受到新的传播环境的影响 , 过多强调提高保护并不是最佳选择 , 还有可能影响互联网的发展并阻碍作品传播和著作权产品的流通 。这就需要使人身权利保护保持在适当的限度 , 合理的是在网络这个特殊的环境下允许作者放弃人身权利 , 目的在于减轻著作权产品在市场上流通的障碍 , 使人身权利顺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二)加快网络著作权保护的立法思考网络立法要促进网络健康发展 , 不仅要具有一般法律的强制性 , 还应具有激励性 。在立法中应当充分考虑网络环境的特殊性 , 网络信息传播快捷、覆盖面大 , 如网站上自行发表的作品与传统媒体上刊出的作品应有区别 , 如果对转载他人作品管制过严 , 势必会影响网络文化的繁荣 。法律保护的目的是鼓励传播 , 繁荣创作 , 保护和促进网络业和著作权的共同健康发展 。国家通过立法赋予民事主体对网络知识财产和相关的精神产品享有著作权 , 明确侵权范围、行为种类、赔偿标准及侵权主体承担的法律责任 , 这是当前网络文化和网络经济健康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没有网络著作权的立法 , 就没有知识财产的法权形态 , 也就没有其原创者和其他权利人的法律地位 。因此 , 建立和不断完善包括网络著作权在内的著作权法律保护体系是当务之急 , 网络著作权保护作为著作权法的前沿课题 , 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 虽然我国第一部网络著作权行政管理规章《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出台使我国的网络著作权保护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 从法的位阶看 , 该《办法》属于部门规章一类 , 效力不及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 , 笔者认为 , 从长远看 , 更重要的是加快对《著作权法》在实践中修改、完善和制定保护网络著作权的专项法律或行政法规如《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或《互联网著作权保护条例》 。(三)依法加强网络行业管理和提高公民的法律保护意识的思考加强网络行业管理 , 增大网络监控力度 。首先要充分认识在加入WTO后和市场竞争新形势下依法治企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 充分认识到 , 防患于事前的关键就是网络行业自上而下重视依法经营 , 坚持依法规范网络行业的一切活动;不断提高懂法、守法、用法的法律素质和道德水准 , 网络行业要建立健全依法管理知识产权的责任制 , 明确职责分工 , 加强网络行业各个环节的管理 , 法律事务、市场经营、网站管理、增值服务、企业形象宣传等部门均为著作权管理的责任单位 , 要建立相关责任考核制度 , 对出现侵权和影响企业形象的违法违规行为要追究相应责任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