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级风水宝地 恒通风水宝地( 四 )


白龟精认为自己非常忠诚,没有做错事,根本不承认是自己走漏了风声 。小龙女越想越生气,抽出宝剑把白龟精杀了,并用脚一踹,将白龟精踢出了龙宫 。
白龟精虽然屈死在小龙女的剑下,但仍然忠诚于龙王一家,它落在了九里山西端,沙河的南岸,头朝西北,尾向西南,化成一座大山,以自己的身躯来护佑这一方水土 。从此,人们便称此山为“白龟山” 。
平顶山滍阳史话
李石铭
平顶山又名鹰城,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事情 。提起鹰城的来由,就不能不提起一个名字——滍阳 。
古代文明发祥地
如今的滍阳镇位于市区西部,紧临新城区 。在西周和春秋时期,滍阳是应国国都的所在地 。
据传说,应国早在黄帝时期已是一个强大的部族,叫应龙氏,大概由东夷族的雁氏和炎帝族的句龙氏结合而成 。他们帮助黄帝族打败了蚩尤氏,定居于山西 。后迁至鲁山县之应乡,在滍水中游的北岸新建都城 。滍水即因黄帝打败蚩尤而得名,滍阳因在滍水的北岸而得名 。周武王灭殷商后,封其四子于应国,周代应国为姬姓侯国 。据考证,应人是以鹰为图腾的氏族部落 。《太平寰宇记》卷八汝州鲁山县云:“应国在襄城父城县西南 。”这里所说的襄城父城县,即指现在宝丰县李庄乡境内的古城 。有关资料显示,商周时期应国管辖的大致范围是如今的襄城县、郏县、宝丰县、鲁山县、叶县和平顶山市区 。之后,应国在弱肉强食的西周末年一系列战争中被楚国所灭 。在东汉后改为应乡,西魏、隋、唐初为滍阳县,唐贞观九年(公元635年),太宗李世民精兵简政,废滍阳县为镇 。此后的1300余年里,滍阳镇历经风风雨雨,演绎了灿烂的商业文化史 。
种种史料和遗迹证明,目前新华区滍阳镇政府所在地南两公里、新城区西南三四公里处,白龟山水库西北的万亩鱼虾养殖区即古应国国都所在地 。历史上的古应国国都和阳镇原政府所在地是一个地方,1964年因白龟山水库建成使用,滍阳镇政府才搬迁到现在的新华区薛庄村 。
1979年以来,由于当地砖瓦厂取土烧砖,在北滍村西南的滍阳岭上陆续出土了一批又一批的应国和友好邻邦邓国的青铜礼器,应国墓地开始被世人关注 。这是一处包括西周、春秋、战国、西汉、东汉时期连续使用的大型古墓群,尤其以应国贵族墓和楚国贵族墓为主,因此称为应国墓地 。1989年,应国墓地被河南省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经过省市两级文物部门长达十几年的考古发掘,共发掘墓葬357座,计出土铜、铁、铅、锡、金、玉、石、陶、瓷、骨、牙、贝、蚌、木等各类文物万余件,其中尤以铜器和玉器为大宗 。鉴于其重要的学术价值,应国墓地1996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00年被评为河南省20世纪十项重要考古发现之一 。
鹰城即因从滍阳镇旧址——古应国贵族墓地出土的象征应国的图腾标志“玉鹰”而得名,以此纪念我市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光辉灿烂的古应国文明 。
繁荣的商业贸易名镇
滍阳镇不仅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也是我省历史上重要的水陆码头和货物集散地 。滍阳镇文化服务中心主任何俊卿告诉记者,千年古镇滍阳是北达洛阳、西安、兰州,南抵南阳、襄樊、汉口的陆路交通咽喉,又是淮河上游的重要码头 。由于地理位置优越,加之交通方便,历来是南粮北盐的重要集散地 。商人们用畜驮、车载、肩挑、背扛等原始的运输手段,把民众急需的食盐、粮食、棉花、花生、茶叶、瓷器等生活用品运往滍阳进行交易,使滍阳镇“商贾云集,行店林立”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