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级风水宝地 恒通风水宝地( 五 )


据史料记载,早在金代,陕、冀、晋等地的一些商人就看中了滍阳这块风水宝地,纷纷前来经商 。明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滍阳街开始走向鼎盛时期,大街两侧商铺林立,买卖兴隆,辐射周边数百公里 。到清道光年间,清军曾国藩部和太平天国军队激战于湖南,长江水路运输线被切断 。长期依赖水路运输供应食盐的鄂西、豫南民众,食盐奇缺 。此时,鄂西、豫南的商人先在当地购买粮食再运到阳兑换食盐,晋、洛两地的商人则把大批食盐运往滍阳出售 。滍阳的商人也把握住这次商机,开设粮行、盐店,一时间阳的集市上粮车排成长龙,南北客商云集,一派繁荣景象 。滍阳街逢双日成集会,北街和东南门两个集会市场均长约500米 。
上世纪初,滍阳街东西大街“乾生”粮行、“积余厚”油坊,北街“泰顺”粮行,太华街“振兴长”油坊,东南门外“益盛祥”粮行,并称为滍阳五大商号 。据《宝丰县志》记载,至1951年,滍阳街还有商户130家,摊贩222家,手工作坊264家 。
滍阳街走向鼎盛,主要得益于重要的地理位置和源于粮食市场的兴起 。1929年豫西北春夏大旱,粮价上涨,南阳市的方城、社旗、邓州等地粮商运粮到滍阳市场销售,粮行增加到9家,当年仅“泰顺”、“益盛祥”、“中和”三家粮行交易量就达1808万公斤 。粮商卖粮之后,在东西大街买日用杂货运回南阳地区销售,主要有食盐、布匹、煤油等 。洛阳客商从洛阳运来棉花、布匹、杂货,在市场销售后购回粮食,运回本地销售 。与此同时,滍阳镇沙河、应河口码头上,商船往来穿梭,从下游地区运来食盐、丝绸等货物,再将从滍阳街中转来陶瓷、煤炭、布匹、中药材等,运往豫东地区和安徽、江苏、浙江等地 。滍阳由此成为当时豫西南最大也最有影响的货物中转站和经济贸易中心 。
建筑风格别具一格
滍阳位于南北大道要冲,其民居受南北文化的影响,不仅具有北方朴实、厚重的特点,还有南方民居的秀美 。
据说,滍阳街南北宽1.5公里,东西长1.5公里,周长9里13步,城墙由青石砌成,非常坚固,城内有纵横8条大街,2万余口人在此居住 。
滍阳街内,应河水与福水交汇后进入城内,再由东南门流出城外,共经过72座大小桥梁,其中较大的桥有东街石桥和太华桥 。东街石桥位于东门内东西大街200米处,桥长27米,宽7米,为双拱桥,桥面由青石铺成 。太华桥位于山陕会馆后,距东南门150米,呈典型明代建筑风格,桥长12.3米,宽5.7米,为拱形桥 。西门下两侧寨础处,有两条红石雕刻的千斤重大鲤鱼,据说是为镇住应河而建 。逢阴天即将下雨时,石鲤鱼就会返潮,甚至能滴下水来 。
在滍阳街西门、南门内和十字街南路东,有关帝庙、东轱辘庙、泰山庙三大戏楼,城内还有大大小小20多家不同字号、档次不一的茶馆 。赶脚累了或生意谈完了,到戏楼听听戏,到茶馆喝喝茶,成为当时滍阳街人最主要的休闲方式 。
由于修建白龟山水库,不少老建筑都淹没在白龟山水库的波涛之下 。如今,在滍阳镇薛庄村中的曲家大院保存比较完好,从这个享誉鲁、宝、郏等地的清代建筑群中,人们仍然可以感受到滍阳民居建筑的独特魅力 。
古镇今朝现新颜
如今的滍阳镇依然延续着往日的繁华,在镇政府附近、平宝公路两侧东西两公里多长的范围内,仍旧聚集着上千家的商户 。
在这里,不仅有百年历史的马记冲汤、包记水煎包、何记杂货店等饮食、百货老店,还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涌现的家电、通信、超市、影楼、发廊等具有现代气息的店铺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