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对多数零售从业者来说,是一个从未接触过的课题 。新零售说的不是O2O,也不是新商务,而是场景式的娱乐消费业 。
基于以上几点,商超成为新零售争抢的蛋糕,行业巨头纷纷落子商超 。
这款大蛋糕能不能吃得下,这步棋到底怎么样?
响铃认为,商超即便有千般好,原本零售需要迈过的坎新零售一个都不会落下 。以下四点供参考 。
1、成本和体验、效率到底能不能实现平衡?
就如小米雷军所言:我觉得不管是电商,还是线下的连锁店、零售店,本质上要改善效率 。所以不管是不是新零售,都得解决根本问题——怎么让消费者方便愉快地买到高性价比的商品 。商超作为线下门店,影响其成本和效率提升的因素有几个:
a/卖场与品牌商的博弈
过去是卖场通过与全国品牌KA的谈判,拿到最低进价,最优惠的销售政策,通过低价,高毛利盈利 。现在各品牌商都在不断提高行业内话语权,不再甘愿受卖场的盘剥,如15年的蓝月亮全国超市下架事件,16年九阳家电全国大润发下架事件 。新零售卖场需要与品牌商取得更好的利益平衡 。
b/人事成本的协调
原来卖场可通过代理商、厂商的导购,获得大量额外劳动力,且员工工资成本较低,获得较高的生产力 。现在最低工资标准的不断提高,倒逼卖场不断提高工资标准,再加上员工老龄化越来越严重,初入职场的90后在薪酬之外更在意工作的创意性和是否好玩儿,人力成本是个大坎儿 。
c/价格、价值空间的过度
原来卖场依赖促销,通过民生必需品的低毛利甚至负毛利商品(大米、油、面条等)带来人气,而背后则通过将人气转化为业外收入,如商店街租金、场外活动租赁费用等 。但随着网购价格的冲击,场地、成本的限制,促销不再靠谱 。卖场需要从价格吸引转换到价值吸引 。无论是阿里巴巴说的“商品通”、“会员通”、“服务通”,还是Funtalk乐语打造的“游乐体验、游乐消费、游乐分享”都是在试图强化服务价值,而不是产品价格 。
2、大而全和小而美的取舍
有人对新零售商超店的期望可能是啥都有,啥都便宜,事实上“大而全”和“小而美”的故事在线上零售和传统线下零售就已验证过:做“大而全”的平台级卖场最终只会剩下几家,反而“小而美”能活得更滋润 。尤其是现在,消费者购买力显著提升,差异化、个性化、专业化的卖场和小众品牌反而更有机会 。
因为零售的需求层次化已经朝着: 商品唾手可得(Availability)——商品琳琅满目又实惠——专业化、个性化和生活方式体验演进,这既符合马云提出的观点:未来的生意将是C2B而不是B2C,需要强化按需定制,注重定制化和个性化;也在现实中得到验证,如今越来越多的“大而全”在向“小而美”转型 。例如无印良品的“独立旅行商店”:MUJI to GO 。
与无印良品的常规零售店相比,MUJIto GO的面积更小,商品种类也更为集中;乐语的商超店也是如此,在满足消费者基本需求的前提下,聚焦新奇特、通讯及周边等全品类的核心产品 。消费者只有形成“买XX去XX店”的品牌联想,让品牌名=品类名,延续“买东西,上淘宝”、“外事不决问谷哥,内事不决问度娘”的消费认知才算完成新零售占位 。
3、体验上到底是技术驱动还是数据驱动
既然我们口口声声说体验,那体验到底该如何做,在乐语大润发商超店里,有Brookstone新奇特产品、通讯产品、运营商业务、健康产品等,并设有粘沙台、健康生活区、红酒体验台等体验专区,这些新奇好玩的商品如何摆放,到底能不能促进转化,有没有科学依据?所有的经营行为都需要消费数据的支持 。
- 阿里健康1680万元收购持网络交易牌照药店
- 阿里网络医院是什么及其业务模式
- 阿里2017年营收 阿里2016年回顾
- 双12狂欢 双11狂欢后的烦恼
- 他们是阿里零售通的神秘队伍
- 速卖通干嘛的 速卖通又出招了
- 阿里双11销售额 阿里双11完爆京东
- 凡客旗下商城 凡客联手北京当代商城
- 浙江出台“工商20条”支持阿里巴巴健康快速发展
- 阿里健康再发公告为监管码伸冤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