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姚劲波说自己的生意经( 二 )


“你觉得呢 , 我变好还是变坏了?”姚劲波笑着问 。接着 , 他自我肯定地说道:“我自己觉得 , 越往下做就越有底 。”
过去的十年 , 存在了太多的不确定性 。
姚劲波说 , 以前会时常担心公司怎么活 , 能不能盈利 , 能不能融资 。现在这些不确定性不再是什么困扰 , 他考虑更多的是下一个挑战是什么 , 有什么新机会 。
一年之前 , 他刚刚谈下58同城和赶集网的并购案 。那时候 , 你站在他面前 , 能够感受到他身上的疲惫感 。当时 , 他感慨道:“我们都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
蓝驰创投合伙人陈维广回忆说 , 2013年10月31日 , 58同城在纽交所挂牌上市 , 之后姚劲波就开始不断地找他 , 希望与赶集合并 。谈判的最后那个晚上 , 在威斯汀酒店 , 姚劲波一个人对阵来自赶集的几大股东 。谈判中间几次停滞 , 股东们一个个离去 , 姚劲波也几次想摔门而去 , 但一直坚持着谈到第二天早晨 。
显然 , 这是一个充满了韧劲的男人 。
回顾合并的过程 , 姚劲波仍觉得历历在目 。他说 , 那是他最煎熬的时刻之一 。合并的过程固然艰难 , 但却不是困难 。“人生中 , 许多人都会经历这样的时刻 , 做成了很好 , 做不成 , 你也尽了你的力气 。”
58同城当时已经上市 , 股东们并不热衷参与公司的事情 。“我一个人面对赶集的七八个股东和它的管理层 。”姚劲波若有所思地顿了一下说:“现在想想 , 结果是好的 , 但是有没有可能更好呢?应该是有机会的 。”
为了促成合并 , 姚劲波在股权上做了巨大让步 。对于上市的公司 , 股权 , 即是真实的财富 。宣布合并的当月 , 《财经天下》周刊采访人员约姚劲波和杨浩涌一起拍照 , 开玩笑地提到姚劲波的个人财富 。姚劲波指指杨浩涌说:“现在 , 老杨比我有钱 。”后来 , 杨浩涌对《财经天下》周刊采访人员说:“做O2O上岸的 , 只有老姚一个 。我帮他赚了钱 , 他也帮我赚了钱 。”
“当然过去就过去了 , 不会想了 。” 姚劲波说 , 他不希望人们把58同城和赶集网合并的事记太久 , 毕竟公司业态在不断变化 。
“姚劲波身上有一股劲 。”51用车创始人李华兵在他的一篇自述里提到 , 人们看到的都是成功的一面 , 艰难的时候 , 没人看得到 。
2007年 , 李华兵在汉能资本做投资经理 , 在一个年会上见到了姚劲波 , 之后便开始帮姚劲波做融资顾问 。当时的58同城还是一个小公司 , 不被看好也不受关注 , 又赶上美国次贷危机爆发 , 投资市场惨淡 。姚劲波见了一些投资人 , 但都被拒绝了 。账上真的一分钱都没有了 , 姚劲波只好卖了个域名 , 先换了几十万出来给大家发工资 。
姚劲波只能找软银赛富合伙人羊东 。2007年 , 在软银赛富另一位合伙人阎焱的主导下 , 软银赛富投了58同城150万美元的A轮 。但羊东毫不客气 , 劈头盖脸地骂了姚劲波一顿 , 让他去找阎焱想办法 。
在阎焱的推动下 , 2008年 , 软银赛富又追加了300万美元 。“结果58活下来了 。我真没想到这个公司能做到170亿美元的市值 。”2015年底 , 阎焱在北京大学的一次演讲中感叹 。2015年10月 , 有投资机构称 , 58同城和赶集网完成合并后 , 估值可以达到170亿美元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