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约农村电商发展的八大困境解析( 二 )


3.供不上
解决了卖货难题、运输难题,县域电商是不是就大道畅通了?接下来会发现,农产品电商最根本的难题会接踵而来——那就是“供不上”!全国绝大多数县,都存在一个共通的问题,叫做“要啥有啥,要啥没啥” 。要是问你县里有哪些特产,你一定可以掰着手指头数出N多种来,但是一旦拿到网上全国开卖,真正销量起来了就会发现,哪一种产品都供应不上,大部分产品的产量只够在稍微大一级的市区卖卖,根本无法满足全国的需求 。曾经有一次,我到东北一个县,当地招待我吃了一种野菜“刺嫩芽”,感觉很好,问当地产量如何,够不够在网上做做团购?当地领导表示完全没问题,问大概需要多少量?我回答如果做得好,一次团购大概能卖出两三万单,一单可能3到5斤,这样就是10到15万斤 。领导们听了后,想想说可能当地全部的野菜收上来也未必能达到这个量 。这就是我们大部分县域“特产”的最根本困境——没有形成产业,所以根本供不上!
这个供不上,还存在另一种情况,就像农产品市场上的“妖孽”大蒜,去年蒜你狠今年蒜你贱,年年重复上演!原因何在?大蒜在山东金乡,已经形成了规模化产业,为什么还会出这样的问题?追根究底是“企业化”不够,大部分产量还是在散户农民手里,而一家一户的农民,最大的问题就是生产缺乏计划性,只根据最简单的市场表象决定种植计划 。市场火了就加种,市场冷了就减产,这样的盲目行为,永远都是受害者,永远脱离不了一年烂地里一年供不上的恶性循环 。所以这是供不上的更深层原因——有了产业,缺乏企业化整合 。
4.低质价
中国的农业历史悠久,但却每况愈下,如今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已经不到10%,农业税免掉,种粮给补贴,似乎也都没有多少效果 。为什么堂堂农产品就不赚钱呢?我们来看看对比,进口车厘子,动辄七八十块一斤,而国产大樱桃往往只卖十几二十块;进口奇异果,在超市里卖到十几二十块一个,而国产猕猴桃卖几块钱一斤还卖不掉 。是进口产品就比国产产品高级吗?实际上,车厘子是英语“cherries”的音译,中国的猕猴桃跟进口奇异果完全同宗同祖 。那为什么价格会有如此大落差?因为国人崇洋媚外吗?可能有这方面原因,但是如果认真对比一下,发现进口农产品和国产货往往的确有很大的质量差距 。进口货往往个顶个的颜色鲜艳、果大、口味好,而国产货就参差不齐了 。是因为进口货品种好吗?实际上中国不缺好品种好产品,但为什么在市场上的表现却普遍不如进口货?这是因为我们人为问题,导致农产品成了商品后的质量不如人家进口货 。因为我们国产农产品,绝大多数是农户种植出来的,而农户生产,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什么标准,从种子,到肥料,到种养殖过程,农户都是凭借自己的经验随心而行 。农产品收获以后,农户的分拣意识极为欠缺,大的小的、好的坏的,统统收进一箩筐,这样的产品,在市场上,就只能按照劣质品定价,农户们没想明白的问题是,究竟是分拣出劣质品卖高价赚的多,还是不分拣一起卖低价赚得多!
无标准、无分拣,只是导致低质价的最原始原因 。还有更深层的原因,是大部分县域的农产品没有品牌,这就只能成为菜场里的大路货,卖“白菜价” 。那么有些地方费心费力创造了品牌,但为什么还是不赚钱,那又是因为什么?就像以前的五常大米,全国人民都知道五常大米好,但却不愿意为其十几二十块一斤的高价买单,原因何在?因为老百姓搞不清楚要买的这个大米到底是不是五常产的正宗货,那当然就不愿意花高价 。为什么搞不清呢?因为不知道到底哪个厂子产的什么商标的才是正宗五常大米 。所以说,有了地域品牌,还要有商品品牌来承接 。同时,有了商品品牌也未必能卖上价去,还需要一个关键的保障,那就是农产品的“溯源” 。所以说,有地域品牌、有商品品牌,而且能溯源,这才是完整的农产品品牌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