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约农村电商发展的八大困境解析( 四 )


谈到这个问题,可能立即会有县域领导表态:我们县没上当,我们除了做村淘,还做了“特色馆” 。很多县里的电商发展总结报告,也是浓墨重彩地描述自己开了特色馆,似乎这就是电商发展的彼岸,上了特色馆就等于搭上了太空飞船 。殊不知,开了特色馆后,热闹就那么几天,之后大部分特色馆都会陷入沉寂,甚至是永远的沉寂 。因为在淘宝、京东这些平台上,“特色馆”只是一个不起眼的频道,而这个频道页进去,却有大量的特色馆等着访客 。一个本身就没多少买家经常访问的频道,却有大量县域在竞争,其卖货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
所以,很多县域做电商,就是如上所说不断被平台影响,今天上个村淘京东帮,明天上个特色馆,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根本没思考过自己县里究竟发展什么产业,究竟拿什么产品做主打,究竟该怎样培植经营主体,究竟该怎样打开农产品电商的销路?这些事情,就是县域电商发展的规划,这个规划,最好做成三年期的,避免因为换届而影响执行 。大部分县里可能会说我有规划,但拿过来看看却发现,这些规划都是冠冕堂皇的官样文章,所有电商要做的事一股脑罗列上,看起来华丽丽,实际上根本执行不起来 。
8.缺政力
县域电商发展的最后一个困境,我把它称之为“缺政力”,就是缺乏政府推动力 。看起来,很多县域政府都是热热闹闹做电商,实际上县里的电商战车,缺几乎得不到一点政府推动力 。原因何在?先来看一张图,这个是2015年国务院出台的24号文《关于加快电商发展,培育经济新动力的若干意见》,其中有一条明确规定“有关财政资金不得用于网络交易平台的建设” 。很多县里一开始没有注意到这个,后来知道了也不明白为什么不允许建网络交易平台 。去年我在商务部电商司组织的全国农产品电商班上,讲到这个话题,课间休息时,一个省商务厅的处长跑上来跟我说“徐老师你讲的太对了,我们省领导就喜欢做平台,投进去2000多万了,流量还几乎没有” 。这就是建电商平台的最大问题——由于互联网的全国一体化,电商平台注定不会存活太多,网民能记住的平台就那么几个,再多了就只能靠买流量强行拉人,而电商平台引流的成本是高达每个人300元以上!但是很多县乐此不疲,我在一个省里调研的时候,有一个县汇报说“我们去年建了六个不同特色产品的全国平台”,我听的脊背发冷,暗自感叹真是“能力越大,危害越大”!
所以很多县里的电商发展资金,扔到了这些水花都见不到的坑里 。政策、资金的投向错乱,是县域电商缺政力的第一表现 。当然,虽然这些县乱花钱,但起码还在做事,而更多的县却是口号喊得响亮,却没有落地行动 。开几个会、发几个红头文件、出几个看起来华丽丽的政策,这就是不少县域做电商的模式 。这是典型的不重视电商,真正的重视,是商务局长不汇报,书记县长会三天两头打电话追着局长汇报;是商务局长不下乡,书记县长会跑得比局长还勤,这才叫真正的领导重视 。很多县域可能会喊冤:我们县官虽然级别不高,但一个县里有千头万绪需要管理啊,话是没错,但一个真正优秀的领导,要善于识别发展机会,要能够抓住这个机会一竿子到底地亲自执行达成结果 。在今天的中国,县里发展机会是什么?能源时代过去了、钢铁时代过去了、房地产时代也过去了,县里要想崛起追上城市,只有发展电商,这也很可能是县里发展的最后一个好机会!
缺政力,还有一个表现,那就是都很重视,但却各干各的 。在市一级,是商务局和农业局等部门的矛盾,在县一级,则更是分成很多派系 。这样多股势力争斗,结果肯定不会好 。所以发展县域电商,需要凝聚政府力量,一把手工程,上下同心,拧成一股绳发展,才能克服千难万险取到真经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