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序风水意义 兰亭序风水画作品图片( 四 )


晋代,上巳节很兴盛 。《晋书》卷二一《礼志下》有详细的记载:
汉仪,季春上巳,官及百姓皆禊于东流水上,洗濯祓除去宿垢 。而自魏以后,但用三日,不以上巳也 。晋中朝公卿以下至于庶人,皆禊洛水之侧 。赵王伦篡位,三日会天泉池,诛张林 。怀帝亦会天泉池,赋诗 。陆机云:“天泉池南石沟引御沟水,池西积石为禊堂 。”本水流杯饮酒,亦不言曲水 。元帝又诏罢三日弄具 。海西于钟山立流杯曲水,延百僚,皆其事也 。
在《晋书》的记载中,汉代的修禊之礼延续下来,并且修禊之时有了流杯曲水 。每逢节日,官民都要去水边洗濯,河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河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不仅民间是这样,宫中人也要去临水除垢,去除不祥 。汉时上巳被确定为节 。魏晋之后,将上巳节确定为三月初三,所有活动都在这一天举行 。

兰亭序风水意义 兰亭序风水画作品图片

文章插图

东晋时期,会稽名士王羲之借“修禊“之礼,创建了曲水流觞的高雅风尚 。晋至唐宋,会稽地区农耕发达,剡纸、丝绸、茶叶、越瓷、兵器等手工业技术先进,大批贵族和儒释道名流从动乱的北方会聚这儿,逐渐发展成可与长安匹敌的经济文化中心之一,成为土族文化荟萃之地、中国山水诗画发祥地、佛教中国化时期高僧的活动中心、道教高士的修行中心 。“修禊”仪式在这里有着悠久的传统 。唐代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诗酒文会传统得到进一步发扬 。天宝年间,安史之乱给中原地区带来极大破坏,大量的官员名流或避乱或仕职或漫游而聚集于此,在优美的山水之间,追慕兰亭集会的高雅风尚,频繁地开展诗酒文会活动 。最有名的当属王勃 。唐高宗上元二年(675)三月上巳,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曾在云门寺主持了一次模仿王羲之兰亭雅集的修禊活动,并也仿《兰亭集序》写了一篇《修禊序》 。永淳二年(683年)王勃又率浙东诗人在云门寺王子敬山亭主持了模仿王羲之兰亭雅集的修禊活动,并仿《兰亭集序》写了一篇《修锲云门献之山亭序》 。也许王勃意犹未尽,于同年秋再次修锲于此,此后又有大历浙东唱和(57诗人) 。唐之后修禊依然盛行,但诗情再不及 。
“修禊”仪式成了千百年来中华文化中最具有诗情的演出 。
夜晚的太山,微风拂上许多凉意,人们在茶室喝茶、弹琴,我独自走出,依然来到曲水边 。此刻,万物静穆,静坐夜中,如听天籁 。我知道,此刻的太山,其实都未曾睡去,那些花草树木轻摇慢捻,才刚刚得空诉说它们的情话 。我安静地伫立,希望自己可以进入一个玄穆的世界 。
而实际上,当你步入一个特定的情境,你的脑海里,以及心中肯定会跳出特定的人、特定的事,这在科学上讲,是条件反射,在文学上讲,是睹物思人 。
是,我睹物思人 。

兰亭序风水意义 兰亭序风水画作品图片

文章插图

那个人,在遥远的会稽(也即今日的浙江东南部)山阴之兰亭,也与我同样,安坐在兰亭之上 。我这里无亭,但心中有亭,也不知其名,他那里的亭有名,是兰亭 。春秋时,行修禊事要有兰草,屈子的著说就多咏兰,且以兰喻自己 。据说,越王曾经在会稽种兰,后人在越王种兰的地方建亭以志,就是兰亭 。夜深了,世界都安睡了,曲终人散,我在山上数微星,他才微醉,蚕茧纸铺开,他正在凝神 。
我在离他1600多年的时光之后,这并不妨碍我与他处在同一个时空,就着太山的桂华流瓦,我等着他的鼠毫笔轻轻启用 。
而在此之前,我已经知道,最开始的修禊仪式中并没有曲水,人们只是在上巳节这天去河边用香草沐浴,到了汉代,才有了流杯曲水,可这个曲水,只是一个寻常意义上的事物,是仪式的附属物,是召集群僚闲聊的一个工具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