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哙之智与范增之愚,为什么要学樊哙不要做范增呢?

朋友们肯定会问,樊哙不是鸿门宴上那个大口喝酒大口吃肉的莽夫吗?范增不是被西楚霸王项羽尊为“亚父”的一流谋士吗?为什么还要学樊哙不要做范增呢?听小编一一道来!
樊哙有“五智”

樊哙之智与范增之愚,为什么要学樊哙不要做范增呢?

文章插图
樊哙
第一智:眼光独到
在职场中,跟对领导非常重要,一个好的领导能让你少走不少弯路,甚至能成为你的“政治资源” 。虽然樊哙出身不好“以屠狗为事”,也没有多少文化,但自从跟随刘邦沛县起兵,就忠心耿耿、一心一意地跟随刘邦做事,在刘邦最困难的时候,他都没有离之而去,要知道刘邦年轻时就是一个地痞无赖,四十多岁了还是光棍一个,最高也就做到泗水亭长,也就相当于现在的一个街道办公室主任 。
就连刘太公都说自己的儿子整日游手好闲,连刘邦在家务农的二哥刘仲都比不上 。樊哙能够发现刘邦的独到之处,不能不说樊哙的眼光独到 。

樊哙之智与范增之愚,为什么要学樊哙不要做范增呢?

文章插图
刘邦与樊哙
第二智:遇事冷静
樊哙虽然平时大大咧咧,给人感觉一根筋,但关键时刻就能看出樊哙遇事冷静的特质来 。
公元前207年十月,秦王子婴以绳系颈,开关投降,曾经辉煌一时的大秦帝国轰然倒塌,一个崭新的纪元徐徐拉开帷幕 。刘邦军一进入咸阳,就如“刘姥姥进了大观园——满载而归”,他们纷纷进入秦朝的府库和后宫,金银、珠宝、美女,拿到手软 。就连刘邦也被闪亮的珠玑、惊艳的美女迷乱了眼睛,一进去就再没见出来 。

樊哙之智与范增之愚,为什么要学樊哙不要做范增呢?

文章插图
刘邦
在巨大的物质和美色诱惑面前,几乎人人垂涎欲滴,其态如同扑食的饿狼,粗鄙的性格立刻显露无遗 。
“众人皆醉我独醒”,面对诱惑,仅有两人保持了冷静的头脑,一个是萧何,另一个就是大家怎么也不会想到的樊哙 。

樊哙之智与范增之愚,为什么要学樊哙不要做范增呢?

文章插图
萧何
萧何去了丞相府和御史府,把秦朝律令、图籍拿到手中,以备不时之需 。樊哙则直入后宫,把刘邦从温柔乡中拉了起来,说道:“沛公欲有天下耶?将为富家翁耶?此间奢丽之物,皆秦所以亡天下,沛公何用为?愿急还灞上,无留宫中 。”
樊哙貌似看到了一千年后李自成进北京的悲惨结局,冒着被刘邦责罚的风险,犯颜直谏,让刘邦狂热的大脑冷静下来 。
这根本不是一个莽夫所能做出的事来,如果是张良、陈平、萧何之流,大家可能不会感到惊讶,樊哙此举绝对惊掉了一地眼镜,他隐藏在憨厚的外表下是一颗智者的心 。

樊哙之智与范增之愚,为什么要学樊哙不要做范增呢?

文章插图
张良
现代职场中,领导不是听不进不同意见,特别是在志得意满之时,领导也希望有人能警醒自己,当然不是那种时时刻刻,以耳提面命的嘴脸在自己耳边呱噪 。樊哙就很注意方式方法,他情急之下并没有口无遮拦,而是一口一个沛公,“愿”还灞上,当刘邦还在犹豫不决之时,他又拉来了张良,一起说服刘邦 。
这些无不体现出樊哙的冷静和智慧 。
第三智:扮猪吃老虎
樊哙留给世人的印象就是一个“猛张飞”“莽李逵”的形象,特别是在那场名垂千古的鸿门宴上,经过司马迁老先生的生花妙笔,一个莽撞人的形象就此定型,但我们仔细推敲一下,樊哙在鸿门宴上的表现,绝对是扮猪吃老虎,忽悠了项羽 。
《史记》记载,刘邦为消除项羽的戒心,亲率百余骑赴宴 。刘邦一进入宴会现场,便觉杀气扑面而来,范增频频使眼色,再三举起玉玦,暗示项羽快快下手,见项羽不睬,又招来项庄,命他借舞剑之际,“击沛公于坐,杀之”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