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衡前半生励志,后半生丧志 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

小学二年级,还是三年级,在语文课本里学习过“凿壁借光”的故事,对,那个时候还叫“凿壁借光” 。人要是永远不会长大,一直活在小时候的童话世界里该多好啊 。可惜,人总要长大,然后发现童话里都是骗人的 。于是,“凿壁借光”变成了“凿壁偷光”,一个“偷”字一语成谶,难道是什么暗示吗?
匡衡,西汉末年东海郡承县(今山东枣庄)人,生卒年不详 。酷爱读书,但家里世代务农,家境贫寒,上不起学 。后来,跟一个亲戚教识字,这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
买不起书,只好向别人借书看 。有一次,好不容易向别人借来典籍拿回家看,却因家贫,点不起油灯,黑漆漆的 。万般无奈之际,突然发现邻居家灯火通明,于是就在自己墙壁上凿个洞,借邻居家的光亮来读书 。这就是“凿壁借光”典故的由来 。

匡衡前半生励志,后半生丧志 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

文章插图
中国人素来讲究“耕读为本,诗礼传家“,自古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样的称赞 。所以,匡衡靠着这种发奋读书的精神,终成一代大儒,为后世子弟争相学习的榜样 。
汉代还没有科举制度,人才选拔靠州郡长官或有名望之人举荐 。匡衡在当地名人推荐下拜一位博士学习《诗经》 。他对《诗经》、《孝经》解读十分独特透彻,能使人眉头舒展,心情舒畅 。但仕途一开始颇为不顺,根据朝廷规定,博士弟子掌握“六经”中的一经,通过朝廷考试即可获得官职 。匡衡连考九次,才得丙科,被授予太原郡的文学卒吏,一个芝麻点儿大的小官 。
好在听他解读《诗经》的人很多,因而名气很大,不但备受当时经学家们推崇,连身为太子的汉元帝也对其深受好感 。

匡衡前半生励志,后半生丧志 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

文章插图
汉宣帝驾崩,汉元帝上台,大力提拔匡衡,从郎中迁为博士,后升为给事中 。这一年,长安发生日蚀、大地动,匡衡引用《诗经》上行下效的道理,上劝汉元帝: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