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元大都遗址发掘始末 元大都遗址位于现在哪里( 二 )


现在北郊仍然保留有“ㄇ”形土丘遗迹,俗称“土城” 。东西两面城墻南段与明清北京城墙的东西城墙是一致的 。城墙全部用土夯筑,城基宽达24米 。为了防止雨水冲刷,在土城上覆以苇排,同时在西城墙土城顶部中心,有长300米的专供排水用的半圆形瓦管 。

看元大都遗址发掘始末 元大都遗址位于现在哪里

文章插图
元大都城平面图
二、和义门瓮城的发现1969年夏,为了配合北京地铁工程,拆除明清北城墻时,于西直门瓮城内发现了元大都和义门的瓮城 。我当时在北京市文物管理处考古队,刚刚接触考古工作 。这年冬天,考古队派我到西直门考古工地,协同考古研究所郭义孚先生测绘元大都和义门瓮城 。
《元史·顺帝本纪八》记载:“至正十九年(1359年)诏京师十一门皆筑瓮城,造吊桥 。”关于瓮城的结构、规模,史籍记载很少,仅在《马可波罗游记》中有记载:“每门之上及城角之上,均有宏丽之殿一 。”
和义门瓮城的发现,不但为我们研究瓮城的结构等提供了实物资料,还在城门洞内青灰墙皮上发现了一段题迹 。说明它建于至正十八年(1358年),校正了《元史》记载 。

看元大都遗址发掘始末 元大都遗址位于现在哪里

文章插图
元大都和义门瓮城
城门残高22米,门洞长9.92米,宽4.62米 。在砖筑的墩台上筑有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的城楼,城楼两侧的小耳室是进入城楼的楼道,彩画雕梁的梁架、木制的门板、门额、立颊均被明代废弃元土城时拆除,仅留下木门两侧的“门砧石”和半圆形的“铁鹅台” 。这和宋代《营造法式》上记的大型板门的“铁鹅台”形制完全一样,为考古发现中仅见的实例 。城楼的地面铺砖,当心间靠近西壁的台阶下有并列的两个水窝,水窝用有五个水眼的石箅子做成,石箅下为一砖砌水池,水池外又砌有流水沟,分三个漏水孔经内、外券之间达木质门额之上 。这是专门设计的防御火攻城门时的灭火设备,这也是我国建筑史上首次发现的新资料 。
看元大都遗址发掘始末 元大都遗址位于现在哪里

文章插图
和义门瓮城鸟瞰
三、下水道和水涵洞排水渠道和给水渠道在城市规划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古代城市很早就有排水设施,汉代长安城已有利用陶管修筑的各种下水道 。元大都是在一片平原上新建的都城,完全严格地按照已制定的规划修建,在地面施工前就考虑到了排水问题 。
1970年11月9日,北京市西城区工程大队第五营在西四牌楼修筑防空洞的时候,发现元大都南北主干道的石质排水渠遗址 。考古队派我和于杰先生前往淸理 。该水渠位于西四新华书店与同合居饭店之间,它是用青条石砌筑的明渠 。渠宽1米,深1.65米,底部顺铺青条石,仅暴露23米,其南北延伸部分,尚埋于地下 。在通过平则门大街路口处(今阜成门内大街)顶部覆盖石条 。清理淤土时,我们发现一处石壁上凿刻有“至和元年五月日石匠刘三”的字迹 。至和元年是1328年 。这一题记可能是元代石匠刘三,在修筑石渠中凿刻的,它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文字资料 。

看元大都遗址发掘始末 元大都遗址位于现在哪里

文章插图
西四新华书店及元代排水渠遗址标志
在元大都的东、西城垣北段和北城墙(俗称北土城)西段发现了三处水涵洞遗址,系向城外泄水的设施,以北城墙西段的水涵洞保存较好 。此处遗址距城区较远且交通不便,我们带着发掘工作人员,每天往返于工地全靠自行车代步,风餐露宿不得休息 。可一旦发现有价值的遗物、遗迹就乐此不疲,这可能是考古学者的通病吧!该水涵洞是在夯筑土城前用砖垒砌的:涵洞底部和两壁都用石板铺砌而成,中部装置着一排断面呈棱形的棍式铁栅栏,顶部用砖起券 。涵洞的地基打满“地钉”(木桩),其上再横铺“衬枋石”,洞身宽2.5米、长约20米,石壁高1.22米 。该水涵洞的作法与宋代《营造法式》相吻合,在元代考古中是空前绝后的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