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知堂风水 善德堂风水( 四 )



史载唐宣宗第九子唐昭王李汭的次子李佑死于饶州刺史任上,三子李京(861—936年,原名李佯,字伯柔)千里迢迢赶来奔丧,走到半路黄巢起义,历经千辛万苦辗转到达目的地,才知道早前歙州刺史季擢仰念宗室,已代葬兄长于鄱之昌水 。此时黄巢之乱已波及江南,歙州沦陷,李京有家不能回,只好寄人篱下,听闻黄巢军“逢黄不杀”,遂暂避歙州黄墩,后定居江西浮梁,娶一位刺史的闺女为妻,生三子 。长子仲皋补江西寨将,生三子,长子德鹏迁祁门新田,次子德鸾迁婺源严田,幼子德鸿仍居浮梁界田,现徽州境内李姓十有八九源于“三田李氏”,尊李京为始迁祖 。
关于老祖宗从浮梁界田迁来新安源的来龙去脉,李家满村老少皆烂熟于心:相传南宋初年,界田李氏有个大户人家,生了八子一女,八个儿子连同女婿都在朝廷为官,留下一大家子孤儿寡母在家,冷冷清清;长夜漫漫,各房妇人思夫心切,体己话儿更与何人说?邻村人正嫉妒这一大家子高官厚禄,红得发紫,便撺掇族中一算命先生对这些妇人们说,想男人回家其实也不难,只要在水口塝边挖条深沟,男人自会回家 。妇人们头发长,见识短,不知是计,果真请人在水口塝边挖了条深沟 。这下完了,村里出高官的风水被破坏了,厄运说到就到,有大臣参劾李家人拉帮结派,图谋不轨,赵宋皇帝本就顾忌前朝李唐后裔死灰复燃,兴风作浪,眼瞅着朝中李氏家族势力盘根错节,枝繁叶茂,如果相互勾结势必尾大不掉,正中下怀,于是一纸诏令,李氏一族全部削职为民 。临行,皇上仍不放心,派一位御史以送别为名暗中盯梢他们的一举一动 。李家长子策马在前,回首一望,见自家族人、家丁浩浩荡荡一路拖去数百米,心中暗想,幸喜家族势力毫发未损,回归故里仍可雄峙一方,享不尽荣华富贵的;赶上天下动乱,分得一杯羹重登朝堂也不是没有可能的,脸上情不自禁浮出一丝冷笑 。这一幕恰好被御史看在眼里,慌不迭地报告皇上,皇上担心养虎为患,最终动了吵灭李家的心思,派忠心不二的岳飞领兵剿灭界田李氏全族 。
奉命抄家的岳飞率大军未到,早有李家的故交暗中飞马传来皇上的旨意 。李家上下慌作一团,把一口铜锣摔成十八片,每一支系一片,作为将来认祖归宗的凭证 。到铜片分完才知道总计有十九支系,情急之下,只好把一张祖宗像塞进没分到铜片的族人手里 。怀揣祖宗像的李家先祖一路逃难到新安源(旧称四门)古林公园右侧的山坳里安家落户,繁衍生息 。
画像下侧接近“地脚”的位置横向记录了从李渊到李汭—李京—李仲皋—李德鸿枝枝蔓蔓的李唐王室脉络,被李世民诛杀的李建成、李元吉在列,当过皇帝的如“隆基公”等两侧加注“玄宗皇帝”、“在位四十五年”,没当过皇帝的如“玄迪公”、“泌公封平江王”等一笔带过 。稍加留意就会发现画幅中心位置的画像部分与上下文字部分纸质明显不同,结合民间传说及“大明永乐二年秋九月朔日裔孙重裱”不难推测此画很可能原先仅是一幅单纯的祖宗像,永乐二年重裱前(书写)拼贴了文字部分 。
村民李国保听村中老人口耳相传说,李氏族人初来乍到,颇为房屋的门向伤透了脑筋:向前(东北向)吧,站在门口四下里张望,天不圆,地不方,不理想;向后(西南向)吧,倚水对山,坐虚向实,更不妥;往上(东南向)侧呢,恰对着“白虎”,杀气太重,一般民房根本“吃不住” 。好在当地有“千斤门楼四两屋”之说,折衷的方案是东南向建两座门楼,门楼抵得住“白虎”的杀气,又代表了村庄的整体门向 。人们沿门楼外围砌起一道石墙,平日里只从门洞进出;倚赖门楼的呵护,民房全部建在门楼内(近现代随着破除封建思想的宣传,部分大胆的村民才将房屋建在门楼护翼的范围之外),如此可以不论门向,依山临水住着方便即可 。左右对称的两座门楼的木质楼房文革“破四旧”时被拆除,如今只剩下高高的石塝遗址 。李国保回忆说,上世纪八十年代,浮梁县鹅湖镇桃岭一个竹匠来村里做手艺,听说李家村民是浮梁界田逃难来此,连说李家人是自家兄弟,他们村也是“岳飞抄界田(此故事在浮梁县、鹤城乡流传甚广)”时逃难到桃岭的,村名桃(逃)岭有明显的避难色彩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