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知堂风水 善德堂风水


三江源头休宁县鹤城乡新安源村坐拥2447公顷的省级六股尖自然保护区,华东地区面积最大、树种最多、树龄最长的古林公园,境内崇山峻岭,流岚飞瀑,植被繁茂,鹭鸟翩飞,自然风光旖旎 。灵山秀水孕育出多姿多彩的人文景观,散落其间的不少古村落虽繁衍至今也只有区区一、两百人,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却让人刮目相看,叹为观止 。
一、高坑:六省通衢的货运中心枢纽
伴随着南宋定都临安,仰赖新安江便捷的水运而商业勃兴的徽州,秋冬季许多支流河水干枯货物如何运输?皖赣边界深山僻坞里的各村镇开门见山,山高岭长,翻山越岭动辄数十里,平日里村镇间货物又如何运输?一直是困扰在笔者心头一个不解的谜 。

良知堂风水 善德堂风水

文章插图
高溪桥
日前走访了三江源头鹤城乡新安源村高坑组,在断壁残垣、碎石断瓦间笔者似乎找到了谜底的蛛丝马迹……

沿新安源村古林公园左拐3里许,一大片宽阔的河滩边,寥寥二十余幢老宅新房相互辉映依偎在竹林拂拂、茶园青青的山脚下,便是高坑 。高坑原名高溪,因村两侧古木参天,蓊蓊郁郁,吸引了众多鹭鸟栖息翩飞,又名燕窝里 。“要不是农业学大寨时古树被乱砍滥伐殆尽,我们村的古林规模比茶园山的古林公园还大呢,太可惜了 。”30多年过去,村民吴长青对那场浩劫仍耿耿于怀,痛心不已 。村子原住潘氏家族,明朝初年,婺源县古坦乡一吴氏族人在此安家落户 。初来乍到,屡受原居民潘氏族人欺辱,但吴氏不屈不饶,以打猎种山维持生计,四代单传后,第五代诞育五子,自此家族繁衍壮大,传到现在已有22代了;而潘氏家族多行不义,倒江河日下,逐渐没落了……
高坑东北经汪村通溪口、屯溪,东南爬平鼻岭往沱川、婺源,西南越虎头岗通浮梁、景德镇,西北过鹤城通渔亭、歙县,其中后两条相连即为徽饶大道主干道 。伴随着吴氏家族开枝散叶,高坑一天天成为皖南赣北腹地的货运中心枢纽,沿徽饶大道临河一侧河塝上来自皖赣两省及本地的客商相继在此开起了客栈、酒坊、百货店、饭馆、赌场……一排拖过去近两百米;最高峰时,常驻这里的挑夫竟有百人之多 。当年客商云集、熙来攘往的盛况我们可以从解读两块古桥碑碑文得到验证 。
在高坑村对面的茶园里,孤零零静卧着一孔石桥,茶园里造孔石桥干啥?见我们好奇,吴长青解释说:“原先河流就从这片茶园穿过,1969年‘7?5’洪水冲过后,河流改道,原先的河滩就成茶园了 。这桥名为浩济桥,其实是座三孔连拱桥……”在他的指引下,我们果真找到了坍塌的石桥遗址,原桥长约20米,宽5.2米,建桥材料清一色为为河滩上俯拾即是的麻石(据笔者了解,这是原休宁县流口区境内唯一一座多孔石桥) 。留存下来的孔洞内侧底径4米,高3.2米,桥墩上方呈倒“V”字凸起的护舷长3.9米,洪流来袭时可以有效导引水流、分解冲击力 。
为什么三孔连拱桥被冲毁得现在只剩下一孔,当地流传着一个家喻户晓的动人故事:相传当地每做好一座石桥,都要找一位“桥神”守护,如在造桥过程中不幸有人遇难,这人顺其自然就成为桥神;如果造桥时一路平安,就不得不在最后一道工序“刹闸(铺盖最后一块石板)”时临时找一位,被选中的人不日即会遭遇天灾人祸亡故 。所以,石桥“刹闸”这一天,闲杂人等避之惟恐不及,而机智的造桥人每每选只鸟兽来做桥神(此说法流传甚广,以至于现在人们造桥时仍遵循祖例) 。由此可见,“刹闸”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实用功能,显得无比神圣,只留下三四个老持稳重的老师傅来操作 。浩济桥“刹闸”时,桥边突然晃晃悠悠走上来一位手拄拐杖,满头癞痢,又丑又老的和尚 。眼瞅着新桥落成,第一个走的是个瘸腿和尚,老师傅们可不干了,一起冲上前齐心协力把老和尚赶下了桥,气得老和尚用拐杖在石桥上狠狠地戳……谁知当年中秋后,原本这时节不涨水的,忽然暴雨如注,山洪暴发,三孔的浩济桥被冲走两孔,厚实的石块被洪水一路冲到七八里外的百亩坦;唯独老和尚用拐杖戳过的那一孔安然无恙——原来他是八仙中的铁拐李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