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代文学家元好问推崇的诗歌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鉴赏( 八 )


苏轼在当时文坛上有巨大的声誉,有许多文人围绕在其周围 。著名的有苏门四学士: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 。这四人都没有继承苏轼的思想和艺术 。黄庭坚是江西诗派的开创者,秦观长于词,其诗如词一样婉约 。张、晁成就不大 。至于其他后学者既没有苏轼的思想,又没有苏轼的才力,往往在文字、典故、辞藻方面追求新奇,以至于怪样百出 。于是在这首诗的后两句,元好问不满并批评了这种风气 。
第二十七首
百年才觉古风回,元祐诸人次第来 。
讳学金陵犹有说,竟将何罪废欧梅?
这首诗回顾了宋诗的发展,批评苏黄后学抛弃欧、梅关注现实、平易自然的诗风 。宋太祖到宋仁宗(960—1063)约100年时间里,文坛上总的倾向是承袭晚唐余风,内容单薄,文风华靡 。尤以取法李商隐的西昆体,缺乏李诗的真挚情感和深沉感慨,专门模仿李诗的艺术外貌,只注重音节铿锵,辞采精丽,又喜用典故,力图表现才学工力 。这种诗风一直到北宋中的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等人从理论到实践上继韩柳提倡古文进行诗文革新才得以扭转 。因此元好问称“百年才觉古风回” 。
“元祐诸人”指苏轼、黄庭坚、陈师道等诗人 。“金陵”是指王安石,王安石也是北宋大文学家,政治家 。王安石变法失败后,王安石的一些著作被朝廷禁止,不少门人亦讳言是其门人,所以元好问说“讳学金陵犹有说” 。但苏黄后学、江西诗派不注重思想内容,一味求奇求变,连欧阳修、梅尧臣都废而不学,元好问批评了这种风气 。
第二十八首
古雅难将子美亲,精纯全失义山真 。
论诗宁下涪翁拜,未作江西社里人 。
这首诗评论江西诗派 。宋人是推崇学习杜甫的,而李商隐的诗能得杜甫遗意,学杜要先学李,宋人早就有此说法 。在元好问看来,以黄庭坚为首的江西诗派虽然标榜学杜,但并未抓住杜诗的精髓,而专在文字、对偶、典故、音韵等形式上模拟因袭,结果既未学到杜诗的古朴风雅的真谛,也完全失去了李商隐的精美纯厚的风格 。因此他明确表示,不愿与江西诗派为伍,不愿拾江西诗派的牙慧 。
第二十九首
池塘春草谢家春,万古千秋五字新 。
传语闭门陈正字,可怜无补费精神 。
这首诗是批评江西诗派的代表人物陈师道 。陈师道的作诗方式是“闭门觅句”式的苦吟,着意于锤炼字句,在形式技巧上下功夫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是谢灵运《登池上楼》的名句,意象清新,浑然天成,写出了盎然春意 。元好问崇尚自然天成的诗歌,反对雕琢粉饰,因此这里称赞谢灵运的这个名句万古常新,进而讽刺陈师道闭门觅句,只是徒然浪费精神,写不出什么好作品 。
第三十首
撼树蜉蝣自觉狂,书生技痒爱论量 。
老来留得诗千首,却被何人校短长?
这首诗是《论诗三十首》的最后一首,也是结束语 。他自谦自己像蚍蜉撼树一样不自量力,只是书生一时技痒爱议论罢了 。元好问在这组诗中基本按时间顺序评论了自汉魏到宋代的许多著名的诗人和诗歌流派,针砭时弊,旗帜鲜明地表明了自己的文学观点,对后世有重要影响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