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特产 黔东南州最好风水在哪( 二 )

黔西特产 黔东南州最好风水在哪
文章插图
▲ 一些当代艺术家也尝试用石桥手工纸呈现更多的艺术形式,图为艺术家杨建荣的作品《汉语大辞典》 。摄影/
丹寨石桥村是2019“寰行中国”别克中国文化之旅中的一站 。在这里,水不仅仅是生活、造纸的必要资源,更对生活在这里的少数民族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依水而生,临水而居,石桥村仿佛是整个黔东南的小缩影,这不禁打开了我们对于黔东南的好奇心,这座藏在中国西南内陆的城市,何以“靠水为生”?这里又蕴藏着哪些源远流长的水文化?




01三江一山,成就得天独厚的自然屏障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为“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全球十大旅游胜地之一,在这片3.0337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流淌着2900多条大大小小的河流,境内沟壑纵横,山峦延绵,重崖迭峰,河流群山环抱,丰富的山水资源为黔东南筑起了得天独厚的自然屏障 。

黔西特产 黔东南州最好风水在哪

文章插图
▲ 都柳江自黔南独山县发源,隔着苗岭,与清水江并肩东流 。摄影/陈沛亮
巍峨的苗岭是苗族人的“母亲山”,这座绵延在贵州东南部的雄伟山脉,长约180公里,宽约50公里,呈东西走向 。苗岭的主峰是雷公山,位于黔东南的核心地带,千百年来,作为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岭,雷公山分开了黔东南最主要的三条河流,北部的舞阳河、中间的清水江、南部的都柳江 。

山是本,水是源,山水相拥造就了黔东南的自然优势 。贵州70%左右的土地是喀斯特地貌,干旱和石漠化严重,清水江流域和都柳江流域是贵州最大的一片非喀斯特地貌,这里青山绿水,可以算得上是贵州的“鱼米之乡” 。

经历了战乱和逃亡的纷争后,这片山水毫无保留地接纳了苗侗先民的到来 。“侗族住水边,苗族住山尖”,沿着清水江,苗族先民翻山越岭进入黔东南,依山就势,把村寨建在了高山上;侗族先民沿着都柳江进入,把侗寨建在了水边 。高大的苗岭在这里并非阻隔,反而成为连接清水江和都柳江两个领域的通道 。明清时候的苗疆腹地,指的就是黔东南清水江和都柳江之间的苗岭地区,这里至今生活着成千上万个侗寨苗乡 。



黔西特产 黔东南州最好风水在哪

文章插图
▲ 鼓楼是侗寨的灵魂,是侗寨中最严肃庄重的地方 。图/2019“寰行中国”别克·中国文化之旅
山坡上的层层梯田开始变得郁郁葱葱,鳞次栉比的吊脚楼上开始传来了嘹亮的歌声,山水孕育了苗侗村寨,苗侗的先民们在这里生活,与山水相处,并创造出属于自己独特的文化 。

山水接纳包容了苗侗先人,在历史长河中,他们依水而生,不管是从居住环境还是从生活方式上,水都极大地塑造和改变了苗人侗人的生活,也酝酿了他们独特的“水文化” 。
对于侗族人来说,建寨选址,水是不可或缺的元素,河水既是生活生产的需要,也是侗寨安全保障的天险 。侗寨常建在山麓、河边,村寨背靠深山,远处缓缓流入的河水,滋润侗族人的生活 。



黔西特产 黔东南州最好风水在哪

文章插图
▲ 风雨桥架在碧绿清澈的江河上,不仅是沟通两岸的“路桥”,还是镇邪聚财的“风水桥”,也是年轻人开展社
有河就有桥,风雨桥就建在寨前的河上,它是侗寨的“大门”,是侗寨人迎客的起点和送客的终点;它也肩负着交际功能,是年轻人日常交往的地方;桥通百年,是聚财和安居乐业的象征,于是风雨桥也是镇邪和聚财的风水桥;如今走在侗寨的风雨桥上,还可以和桥上售卖刺绣、侗布的阿婆聊上两句家长里短,问一问当地的方言俗语,是探访侗寨中一道独具特色的风景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