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相与风水 风水墓穴长宽深多少为宜( 四 )



墓相与风水 风水墓穴长宽深多少为宜

文章插图
武则天无字碑
从西汉末年开始,有人把石制的碑立在墓前,既不埋于墓中,也不在下葬后撤除,而且在石碑上刻下墓主的官爵姓名,这就成了墓碑 。早期的墓碑上部仍有穿,顶端或作方尖形,称圭首,或作圆弧形,刻上云气图案,称晕首 。
东汉时墓前立碑蔚成风气,许多墓碑除刻有墓主官爵姓名外,还刻上介绍墓主家世生平事迹并加以颂扬的长篇文字,碑阴则详列立碑人的姓名 。
唐宋时准许一定级别的官员墓前立碑 。碑首称碑额,刻有螭、虎、龙、雀等图样,碑身下还有碑座,称为趺 。当时规定五品以上墓碑为螭首龟趺,高度不得超过九尺,七品以上墓碑为圭首方趺,高四尺 。

墓相与风水 风水墓穴长宽深多少为宜

文章插图
上官婉儿墓志
明清时墓碑的规定更为细致:一品为螭首龟趺,二品为麒麟首龟趺,三品为天禄、辟邪(传说中的两种神兽)首龟趺,四至七品为圆首方趺,圆首的碑又称碣 。碑身、碑首的高度、宽度以及趺座的高度也都有等差,最高等级的墓碑通高达一丈六尺 。原则上庶人墓前不许立碑碣,但这种禁令并未严格执行,所以一般人死后墓前大多立有石碑,只是体小制陋,又无趺座而已 。
 3、相关制度
A、神道碑制度
在神道上立碑,就叫神道碑 。帝王贵族和一些高级官僚墓前辟有竖向的通道,称为神道 。
后世记述墓主家世和生平事迹并加颂扬的文字多刻在神道碑上,立在墓前的碑碣一般只刻官爵、姓氏、名讳 。《清通礼》规定:品官墓碑书“某官某公之墓,妇人则书某封某氏 。”八九品以下及庶士碑文曰 “某官某之墓,无官则书庶士某之墓,妇称某封氏,无封则称某氏 。”
B、石雕群制度
在墓前神道两侧排列石雕人像、动物像、传说中的神兽像等,也是用来显示身份的,称为石象生 。“所以表饰故垄,如生前之仪卫耳” 。

墓相与风水 风水墓穴长宽深多少为宜

文章插图
明长陵神道
这种墓前石雕群最早出现于西汉 。汉武帝时名将霍去病墓前石雕至今尚存,除一般的动物像外,还有力士抱熊、马踏匈奴等造型,这同当时把他的坟丘筑成祁连山的形状一样,有纪功表彰的意义 。
东汉时贵族官僚墓前排列的石兽,不仅有大小多少的不同,而且种类也有差别 。墓前石人,原本是用作墓主的警卫 。二世纪中叶,乐安太守麃(piǎo)季长墓前两个石人的胸前分别镌有“汉故乐安太守麃君亭长”和“府门之卒”字样 。东汉时,太守一级官员的衙署正门由亭长和门卒护卫 。这种石人,后来有个专名,叫做“翁仲”,象征墓主生前的侍从 。种种石兽,则叫做“石像生”,体现着墓主高贵的地位 。
唐代的制度是:三品以上官员墓前可置石人、石羊、石虎各2 件,成对排列;四、五品官员只能置石人、石羊各2 件,六品以下不得置 。宋代三品以上可置石人、石羊、石虎、石望柱各2 件,四、五品可置石羊、石虎、石望柱各2 件 。

墓相与风水 风水墓穴长宽深多少为宜

文章插图
翁仲雕像
明清两代规定:二品以上置石人、石马、石羊、石虎、石望柱各2 件;三品置石虎,石羊、石马、石望柱各2 件;四品置石虎、石马、石望柱各2 件;五品置石羊、石马、石望柱各2 件 。
至于帝王陵墓神道两则排列石雕群,名目繁多,宏伟精美,是臣下无法比拟的 。如唐高宗和武则天合葬的乾陵(在今陕西乾县北)除望柱1 对外,还有飞马1 对、朱雀1 对、立马5 对(原都有牵马人)、武士10 对、狮子1 对、又有少数民族首领石像61 尊 。明成祖长陵(在今北京市昌平)的神道长达800 多米,两旁列有狮子、獬豸(xièzhì传说中的一种独角兽)、骆驼、象、麒麟、马各4 件,二立二蹲,两两相对,又有武将、文臣、勋臣各2 对,共32 件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