恸读音是什么读 恸怎么读写( 三 )


孔子说:“自吾有回,门人益亲 。”这话不假,有颜回的便佞善柔做榜样,有老师的频频赞誉做导向,门人岂不都学颜回,一个个以乖巧顺从来讨老师的欢心?
颜回赞孔子:“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虽欲从之,未由也己 。”这个在孔子面前完全丧失自我的颜回,显然已经手足无措,精神恍惚了 。孔子忽然在前,忽然在后,这简直是白日见鬼了 。颜回至此,已无生路可走,只有一条死路 。这回应该是“先生在,回何敢活”了 。
不是物质上穷死了颜回,而是精神上的穷途末路,我斗胆说,颜回死于神经衰弱 。

恸读音是什么读 恸怎么读写

文章插图


曾皙曾参父子都追随孔子 。孔子曾说,曾皙和漆雕开“已见大意”,可见修养的大体已具 。孔子和子路,冉有,公西华及曾皙谈志向,轮到曾皙时,曾皙竟说出一段诗情画意的话来—“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一下子把孔子感动得心旷神怡,喟然叹服 。
有人把这几句意译如下:
二月过,三月三,
穿上新缝的大布衫.
大的大,小的小,
一同到南河洗个澡 。
洗罢澡,乘晚凉,
回来唱个“山坡羊” 。
一袭布衫,大袖飘飘,身体的宽舒与心灵的自由相得益彰 。几个大人,又必配上几个嬉闹无状的顽童,才能使这气氛活泼而不拘谨,游戏而不功利 。如果说老子的依道而生太哲学太抽象,孔子的“乘槎浮于海”或要“居于九夷”太疏略浮泛,那么,曾皙是亲切的了 。他的这种境界我们似乎伸手可及:只要我们愿意,心远地自偏 。我们只要一抬脚,清粼粼的沂水就会盈漾在我们的目睫之间,漫润在我们的心灵之中 。
曾皙在《论语》中不多见.有意思的话也仅此一处,但这就够了,在历史的长河中能留下一句格言都了不起,何况他给我们留下了一首诗,一种人生的境界呢?
但他最好的作品应该是他的儿子,大孝子曾参 。这个孝子孝得有点出格,有些永远长不大的感觉 。据《韩诗外传》载,他父母活着时他只做个小官,俸禄也少,但他每天仍能熙熙而乐,因为可以以此养亲 。父母去世后,他做了大官,俸禄多了,他却常常“北向而泣”,为什么呢——因为“悲不见吾亲也” 。孟子也说,曾参父亲曾皙喜欢吃一种羊枣,曾皙死后,曾参就再也不吃这种枣了,因为一吃羊枣,就会万分悲痛地想起父亲 。这种表现,若不是做作,就是心理疾患 。父母老,而后死,乃是自然规律,像曾参那样一直哭下去,怎么是好?
都像他那样,岂不是人人后半生都在悲哭父母中过日子?这样的人生太黯淡了吧?“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他也是身体力行者 。临死前,他把门弟子召来,让他们仔细察看他的手、他的足是多么的完好,然后告诉他们,他一生“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般地保护他的身体发肤不受任何伤害,“而今而后,吾知免夫!”——从今以后,我终于可以放心了,这一漫长的,提心吊胆的过程由于死亡的到来终于结束了,解脱了 。曾子生活得够累的,你想,要在漫长的“与物相刃相靡”(庄子)中,保护自已的身体发肤不受一点伤害,这需要多少谨慎,多少小心,多少退缩,多少忍让?神经会因此多么紧张,心灵会因此多么拘闭?老子说:“吾之大患,在吾有身,”这曾子,他的身体皮囊,当真成了他心灵的大负担了!“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话也是他说的,他确实是充分地——我以为是过分地——发展了“孝”字,使之成为人生的负担、生命的束缚和心灵的敌人,司马迁说《孝经》就是他做的 。在道德问题上,花大精力去论证与推求,在科学问题上,反而大而化之,得过且过,这是我们民族的一大国粹哩 。一个“孝”字,子女对父母的情感问题,值得为此去写一本书吗?没有《孝经》之类著作的其他民族,也不见得就一定虐待老人 。反过来,古往今来,我们的这方面记录不见得比别人的好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