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中的人字岸 房前有岸岸下是水面风水如何( 二 )


风水中的人字岸 房前有岸岸下是水面风水如何

文章插图

风水中的人字岸 房前有岸岸下是水面风水如何

文章插图
明周臣《渔乐图》局部
唐初李嗣真首次明确将“逸”作为品第来评价艺术造诣,其《书后品》另设逸品,将它置于其余九品之上,为最高品第 。《后书品序》云:“吾作《诗品》……及其作画《画评》,而登逸品数者四人 。”可惜其《画评》今天已佚 。中国画以神、妙、能、逸分品,一般认为始于唐张怀瓘《画品》,张氏将画分为神、妙、能三品,另加逸品 。朱景玄在李、张二人基础上,始设“神、妙、能、逸”四品 。到五代北宋时期,黄休复在《益州名画录》中第一次将“逸格”列于“神”“妙”“能”三格之上 。黄休复称:“画之逸格,最难其俦 。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 。笔简形具,得之自然 。莫可楷模,出于意表 。故目之曰逸格尔 。”
两宋的“逸品”论更加重视文人意蕴 。“逸品”的画作要平淡自然、天真格高,体现士人雅俊清逸的品位,像苏轼所提倡的“画中有诗”,既有诗意,又有诗境 。韩拙《山水纯全集》强调要“多求简易而取清逸,出于自然之性,无一点俗气” 。逸品画要反映文人的精神世界,由心灵的超逸纵恣转而笔墨的放逸奇变,体现出画者桀骜独特的审美个性 。南宋邓椿《画继》亦将逸品放在神品之上,主张“画者,文之极也”,从文人意趣角度评刘泾画“笔墨狂逸,体制拔俗”,评米友仁画“天机超逸,不事绳墨”,评李甲画“作逸笔翎毛,有意外趣” 。
由朱景玄对逸品三人的评述可知,张志和等人皆疏野落拓之辈,创作讲求真性情的流露,“非其所欲,不即强为也”;技法上则不拘一格,甚至以泼墨作画,脚蹙手抹,或挥或扫,故其作品都洒脱自如,一股气韵流溢其间 。朱景玄称“此三人,非画之本法,故目之为逸品,盖前古未之有也”,其序也说“格外有不拘常法,又有逸品” 。“逸品”画的“不拘常法”“拙规矩于方圆”,实际就是一种“反常化”“陌生化”,即采用创新的手法,以突破前人成法的拘束而自成一格,从而获得艺术的新鲜感,摆脱习惯与公式化,重新造成对事物鲜活的感受性,达到一种真正的艺术境界 。颜真卿《碑铭》这样描绘张志和即兴现场作画:“俄挥洒,横抪而纤纩霏拂,乱抢而攒毫雷驰 。须臾之间,千变万化,蓬壶仿佛而隐见,天水微茫而昭合,观者如堵,轰然愕贻” 。诗僧皎然《奉应颜尚书真卿观玄真子置酒张乐舞破阵画洞庭三山歌》也曾这样描绘张志和即兴现场作画:
手援毫,足蹈节,披缣洒萎称丽绝 。
石文乱点急管催,云态徐挥慢歌发 。
乐纵酒酣狂更好,攒峰若雨纵横扫 。
尺波澶漫意无涯,片岭皖噌势将倒 。
睁昧方知造境难,象忘神遏非笔端 。
昨日幽奇湖上见,今朝舒卷手中看 。
兴余轻拂远天色,曾向峰东海边识 。
秋空暮景飒飒容,翻疑是真画不得 。
颜公素高山水意,常恨三山不可至 。
赏君狂画忘远游,不出轩墀坐苍翠 。
皎然还有一篇《乌程李明府水堂观观玄真子置酒张乐,纵笔狂挥,画武城赞》,对张志和作画也有过这样的描写:“元真跌宕,笔狂神王 。楚奏铿鍧,吴声浏亮 。舒缣雪似,颁彩霞状 。点不误挥,毫无虚放 。蔼蔼武城,披图可望 。咫尺之内,天高水清 。月疑山吐,风恐松声 。晴雨云住,春冬草荣 。”
“逸品”这一概念自唐代被提出并确认以来,一直是历代书画家尊崇的目标和理想 。尤其是在宋代以后对中国书画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其不仅作为一种艺术批评的标准受到广泛的崇信,同时更成为了引领文人们进行艺术创作的自觉观念和精神指归,并最终催生了“文人画” 。在“逸品”中集中体现了绘画艺术所必备的形式要求和精神价值,具有高度的形式自觉和强烈的精神解放和自由的追求 。正是这些使逸品具有了独特的魅力,受到唐宋及后世文人持久的追膜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