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中的人字岸 房前有岸岸下是水面风水如何( 三 )


风水中的人字岸 房前有岸岸下是水面风水如何

文章插图
元倪瓒《六君子图》
对于“逸”的崇尚,魏晋时代是第一个高峰,唐宋可以说是一个重要的过渡时代,元代则是在艺术领域几乎超越魏晋的第二个高峰 。在元代这个高峰期中,倪瓒是典型的代表,他以特有的人格气质,特有的思想境界倾注于作品中,将“逸品”的审美思想在绘画上推向成熟,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给出了这样的评价:
迂翁(倪瓒)画在胜国时可称逸品 。昔人以逸品置神品之上,历代惟张志和可无愧色,宋人中米襄阳在蹊径之外,余皆从陶铸而来 。元之能者虽多,然承禀宋法,稍加萧散耳 。吴仲圭大有神气,黄子久特妙风格,王叔明奄有前规,而三家皆有纵横习气,独云林古淡天真,米痴后一人而已 。
明人唐志契《绘事微言》中说:“盖逸有清逸,有雅逸,有俊逸,有隐逸,有沉逸,逸纵不同,从未有逸而俗,逸而模棱卑鄙者 。以此想之,则逸之恋态能尽矣 。”逸品尽管能分许多种类,但从艺术特色而言,不外乎清逸和狂逸两大类:清逸应以倪瓒、黄公望、梅清、弘仁、鬓残……等比较典型,特别是倪瓒,可以说 是清逸派画家的代表 。而狂逸派应是徐渭、朱耷、石涛……等为代表 。清初画家恽寿平在《南田论画》中是这样赞誉“逸品”的:
逸品其意难言之矣 。殆如卢敖之游太清,列子之御洽风也 。其景则三闾大夫之江潭也 。其笔墨如子龙之梨花枪、公孙大娘之剑器,人见梨花龙翔,而不见其人与枪剑也 。”
风水中的人字岸 房前有岸岸下是水面风水如何

文章插图
张志和的画作被奉为逸品,从美学思想、表达手法及绘画题材等多个方面对中国绘画产生了巨大影响 。张志和创作的《渔父》《渔钓》《洞庭》等渔隐题材,成为唐宋以后艺术家们最常用的山水画母题 。各类渔隐图画面中常有两类渔父形象:一类是劳作渔父,我们亦可称之为“渔夫”,他的舟就是他劳作的工具 。渔夫常常以成群结队形式出现,他们的船上还会出现桅杆、渔网等,他们基本都是以“动态”的形式出现的,正在撒网或正在收网,展现的是集体劳作的画面 。另一类是文士渔父,大多是孤舟的样子出现,渔父架着一叶扁舟逍遥于江上,顺着江流,飘飘荡荡,好不惬意,这也是文人心中期盼向往的隐逸生活,在“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的故作潇洒中诠释出内心欲说还休的隐秘情绪 。这种渔隐文化的精神内核和风骨,被历代无数诗人词客画家以不同的角度一遍遍地描述着,而其最经典的源头就是张志和的《渔父词》和《渔父图》 。
风水中的人字岸 房前有岸岸下是水面风水如何

文章插图
元吴镇《渔父图》
从画史的记载来看,张志和之前的唐画大多以热烈华美的气氛为主调 。但随着渔隐诗词文化的在文人士大夫圈中的盛行不衰,这一题材的绘画作品在宋朝中后期掀起了一场表达的高潮,从而以渔隐图构筑了当时文人士大夫群体内心观念的整体轮廓,对自我精神意向的主观性阐述赋予了这一题材极其深刻的人文内涵 。南宋时期李唐的《清溪渔隐图》,整个画面以平远构图方式而成,林荫疏疏,溪流潺潺,湖水茫茫,岸边一叶扁舟浮在芦苇丛中,上面一位渔者正在悠闲地垂钓,此景此情有一种浮游天地外的心旷神怡的闲适之情 。而同为南宋四大家之一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和《秋江渔隐图》在主体画面构成中选择了一种更明了的方式,舍弃那些繁复的背景,都是以一人一舟这样简单直接的画面元素组合而成,《寒江独钓图》就像一幅剪影,而《秋江渔隐图》则惟妙惟肖地描绘着一渔翁怀抱木桨蜷伏在船头酣睡的情景,这两幅画作的构思以人物为主,其匠心独运之处有一种妙不可言的趣味,渲染出一幅静谧淡然的与世无争的渔夫形象,显隐、虚实之间的对比,将画面主题含义诠释的别有一番风味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