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中的人字岸 房前有岸岸下是水面风水如何( 四 )


风水中的人字岸 房前有岸岸下是水面风水如何

文章插图
南宋李唐《清溪渔隐图》
在这些浩如烟海的渔隐图中,元代的渔隐图在承接宋代同类题材的画面特点的基础上,重现并深度挖掘了这种题材的精神内核,那个仓促的王朝风雨如晦的时代特质,使这一时期的渔隐图中更浸润着一种无奈而凄怆的情绪 。有元一代,赵孟頫、管道升、黄公望、王蒙、吴镇等大家都对这一题材情有独钟,而吴镇更以各种渔父图而著称,他笔下的众多这一题材的作品成为他个人志向的一种宣言,寄寓着他对这个世道无奈而又坚决的疏远,隐隐中透露出逍遥自在的达观情怀 。他的《洞庭渔隐图》《秋江渔隐图》等各类渔父图,整个画面远景山峦和近景土丘之间一片苍茫的水面之中一叶扁舟,成为最常见的构图模式,湿笔的运用使整个画面带有一种苍润的特质,而扁舟上的形态各异的渔父给人一种模糊又清晰的感觉,这样印象深刻的画面诠释着他对那种超然于世的态度,这种倔强的抵抗含有一种时代的宿命底色,并在这种底色上赋予某种个人化的思想 。
风水中的人字岸 房前有岸岸下是水面风水如何

文章插图
南宋马远《秋江渔隐图》
明清时代的渔隐图这一题材依旧余音不绝,整体上延续了元代这一题材的主要构图模式和内涵表达 。唐寅的《溪山渔隐图》这幅长卷,连绵苍茫的山水之间,几叶扁舟之上的渔父或垂钓或划桨或吹笛,岸上亭台之中几位高士或对坐饮茶或策杖徐行,使整个画面充满着一种“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世外桃源气息,这与唐寅在仕途上九死一生之后的自我放逐有着某种情绪上的关联 。而沈周《寒江独钓图》、朱端的《寒江独钓图》、王绂的《清溪渔隐图》、文伯仁的《清溪渔隐图》等这类作品,在这些各具特色的画面之下,抒发出自己胸中或郁闷或高洁的情怀 。清代这一题材的作品主旨大略也是如此,比如王翚的《江山渔隐图》、郑旻的《扁舟读骚图》等这类作品,在这些似曾相识的画面中,飘荡在山水之间的任意西东的扁舟和舟中渔父,他们那些孤寂、落寞的身影,隐含着对身处的那个时代无言的抗议或逃离之情 。
风水中的人字岸 房前有岸岸下是水面风水如何

文章插图
南宋马远《寒江独钓图》
风水中的人字岸 房前有岸岸下是水面风水如何

文章插图
苕霅自古就是渔隐佳地,很多人追随张志和“愿为浮家泛宅,往来苕霅间”而来 。唐宋就有“如泛舟苕霅,风日清华”,“姑苏明月,苕霅清风”之语 。宋苏轼有“舣舟苕霅人安在,卜筑江淮计已成”,“何如大舰日高眠,一枕清风过苕霅”,“霅水未浑缨可濯,弁峰初见眼应明” 。张镃有“苕霅从来著志和,子云宁久占烟波”,“古来霅水足高人,吾宗首说玄真子”;陈克有“志和渔隐古仙真,霅水风流见后身”;郑思肖有“苕霅春深花满溪,一钩翻动碧琉璃”;李洪有“明月扁舟过苕霅,苹汀重理钓鱼丝” 。赵蕃“平生苕霅舟,略计忘几历” 。元钱惟善有“苕霅溪山浮紫翠,蓬莱宫殿涌金银 。桃花流水知何处?犹有征夫远问津” 。明李流芳有“宅比柴桑多种柳,门通苕霅可浮家”;安希范“他年苕霅收遗逸,倘许元真共一班” 。近代夏承焘也有“何时苕霅扁舟去,一月随身,一水如银,三十六陂看绿云” 。苕霅不仅有诗情更有画意 。颐和园五方阁建筑群以宝云阁为中心,影壁北面有一座四柱三楼的石牌坊,牌坊两面镌刻乾隆御书的题额、联句,词句全部选自乾隆御制诗 。正楼北侧横额为“侧峰横岭尽来参”,楹联“苕霅溪山吴苑画”“潇湘烟雨楚天云” 。乾隆这位附庸风雅的皇帝过手题诗的苕霅溪山图卷,恐怕连他自己都数不过来了吧,很多画作就是以隐逸为题材的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