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上林出大官的风水宝地 广西上林县风水宝地图( 二 )


温州的成绩固然可嘉,但仍有几点可以补充 。传统的墓志整理,多以移录文字为主,末尾,稍缀以文字说明,多以针对志文涉及的历史人物、事件的考订为主,反而疏于对墓志出土信息的描述 。当然,史料考订是必要的,不过对整理者而言,更重要的工作应该是对出土信息的搜集和描述 。史料考据,是外地学者在书斋内也能完成的工作,而出土信息则必须有赖于有机会接触实物的一线工作者,两者孰轻孰重,不难判断 。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 。一份准确的论文,并附有清晰的拓本,仍可能有信息流失 。碑刻附属的“物质性”信息,其重要性并不必然亚于“文本”本身 。兹举二例:
永嘉县花坦廊下村吕公山出土《宋故孺人刘氏墓志》(现藏永嘉县博物馆),字迹内填嵌白灰,底衬涂以黑色 。出土之初,黑底白字,字迹如同书本一般明晰 。这说明碑石刊刻完成后,还经过了打磨、嵌白灰、为底衬上墨等工序 。而通常所见的宋代墓志,岁月侵蚀,表面已褪去装饰,仅以“毛石”的面目示人,字迹模糊,难以辨认,只有制成黑底白字的拓本,才能充分观赏 。碑刻字迹内填嵌白灰的做法,亦见于余姚出土《南宋李光墓志》 。我在武义时,曾清洗当地新出土的墓志,一盆清水,常常黑如墨汁,大概也是这个原因 。古人常说“读碑”,我尝大惑不解,字迹模糊如此,怎么读呢?现在看来,古代碑刻,落成之初,字迹黑白分明,纤毫毕露,确是轻松“可读”的 。而活泼泼的碑刻,化身为拓本,就“扁平化”了 。这些重要的碑刻信息,如果著录者未加注意,很容易遗失;又如,2013年温州市龙湾区上朱垟的明代英桥王氏家族墓地,是五六代人聚葬的墓地,上迄明万历年间,下至清代,共出土墓志40多通 。墓葬位次,按照长幼尊卑,分为五排,秩序井然 。墓地外围,缭以石墙,形成独立的墓园 。后来,因为墓园地隘,在墓园东南角,又溢出三座墓,系晚辈的家族成员 。待墓园彻底“饱和”后,则另辟新址 。明代英桥王氏,有按房支之别,规划家族墓地的做法,若结合墓志出土的具体位次分析,会有许多有趣的问题 。而当地在著录这批墓志时,脱离了原先的墓地,只做孤立的著录和分析 。于是,这批墓志就从重要史料,降格为“一般性史料”,因为志主的传记,也见于现存《族谱》 。

广西上林出大官的风水宝地 广西上林县风水宝地图

文章插图
台州:墓志出土和整理的重镇
台州,也是墓志出土和整理的重镇 。1986年,临海县博物馆的丁伋先生,根据“台州地区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编有《台州墓志集录》的内部出版物 。丁伋是台州著名的文史学者,治学严谨,向以“乾嘉殿军”自勉,《台州墓志集录》著录严谨、准确,虽然未附拓本,仍可放心引用 。但是,1986年至今,又过去了三十年,各地又有许多墓志出土,为当年未见;何况《台州墓志集录》因故遗漏了仙居县的材料,而仙居恰恰是台州墓志出土的重要县份 。
2002年,丁伋的《临海墓志集录》出版,于临海墓志,又有大幅增补;金渭迪《黄岩金石志》著录黄岩墓志,也有超出《台州墓志集录》的,但错讹甚多,仅可充资料索引 。新世纪以来,台州各地新出了许多墓志,如温岭南宋戴氏家族 。即便吾乡玉环,一个孤悬海外的海岛,也有宋志出土 。丁伋先生的墓志整理成果,均以石本为据,但他曾经在临海的明清族谱中,也辑录出一些经过考证认为可靠的墓志,将来增订《台州墓志集录》时,可作为“附录” 。
说句题外话 。台州各地的墓志整理,主要得力于1982年开展的“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 。而2007~2012年开展的“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普查力度、覆盖范围,远超过去 。而墓志碑刻,作为散落在乡间的重要文物,居然被视为“可移动文物”,未能纳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范围 。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踏遍家乡的山山山水,却不知网罗碑刻 。如今想来,至为遗憾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