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塘遗址 青塘镇属于哪里( 五 )


图一八 使用砾石(16YQHM2︰21)

青塘遗址 青塘镇属于哪里

文章插图

图一九 锤击石片(18YQHM2︰273)
4. 穿孔石器
16YQHM2︰C316,浅黄色细砂岩 。平面近椭圆形 。以宽厚砾石为原料,于器身中部经两面对钻成孔 。内孔最小直径1.2、最大直径2.8厘米 。器身一面的一侧有磨蚀痕迹 。长9.7、宽8.3、厚5.1厘米,重507克(图二一) 。


青塘遗址 青塘镇属于哪里

文章插图

图二O 锤击石片(16YQHM2︰682)
图二一 穿孔石器(16YQHM2︰C316)
5. 局部磨刃石器
18YQHM2︰1496,灰黑色闪长岩 。为磨刃石斧 。平面形状不规则 。以宽扁砾石为原料,一端为砾石断裂面,不甚平整,与两侧边斜交;两侧边缘均以硬锤双面打制修理,较为规整,略呈弧形 。器身仅刃部两面经磨制,刃缘为正锋,刃部略残 。长8.5、宽6.4、厚2.2厘米,重149克(图二二) 。
(三)早期陶器
皆出土于黄门岩2号洞地点 。至少在三个不同层位发现陶片,其中第5层出土陶片的加速器质谱仪(AMS)碳十四测年数据在距今1.7万年左右,为广东目前考古发现年代最早的陶器,而较晚地层中发现的陶器则在烧制技术与纹饰施制工艺上都体现出明显的进步,反映出早期陶器制作技术的发展过程 。
釜形器口沿 16YQHM2︰335,夹砂粗黑陶 。圆唇,敞口,斜直腹 。胎质酥软,火候低,夹石英粗砂粒 。内外壁皆饰不规则粗绳纹 。陶片长4.3、宽3、厚1.4厘米(图二三) 。
青塘遗址 青塘镇属于哪里

文章插图

图二二 局部磨刃石器(18YQHM2︰1496)
器腹片 16YQHM2︰2711,夹砂红褐陶 。胎质稍硬,夹石英粗砂砾和细砂粒 。外壁饰粗绳纹 。陶片长7.2、宽4.2、厚1厘米(图二四) 。16YQHM2︰2712,夹砂灰陶 。胎质稍硬,夹石英粗砂砾和细砂粒 。内壁呈灰黑色,外壁饰粗绳纹 。长8.6、宽7.1、厚0.8厘米 。
(四)穿孔蚌器可分双孔蚌器和单孔蚌器 。
双孔蚌器 17YQHM4︰184,残,仅剩蚌体上部,壳体较重厚 。双孔位于壳体近顶端较厚部位,孔洞系由腹、背两面对钻琢制而成,洞缘稍经修整,近壳体中部的孔径为1.04厘米,近壳体边缘的孔径为1.03厘米 。壳体外壳面及边缘均残破 。残长3.9、宽6、厚约0.6厘米,重23.9克 。
青塘遗址 青塘镇属于哪里

文章插图

图二三 陶釜形器口沿(16YQHM2︰335)
图二四 陶器腹片(16YQHM2︰2711)
单孔蚌器 18YQHM2︰769,蚌体宽大,壳体较轻薄,孔洞位于壳体中部偏上,系由壳体腹、背两面对钻琢制而成,洞缘经修整后呈较规则圆弧形,孔径约1.6厘米 。壳体外壳面及边缘均残破,故未知其修磨或使用痕迹 。长9.3、宽5.4、厚约0.3厘米,重34.3克(图二五) 。
(五)骨角器
种类有铲、锥、针和角料等,多以鹿骨和鹿角为原料 。
骨铲 17YQHM2︰9,系用肢骨片加工而成 。在肢骨上截取一段,上端保留有劈裂面,不甚规整;劈取一半后顺着骨体内面两侧进行打制修整,成长条形;至下端则修制出一圆钝状弧形刃口,并加以磨制,形成薄刃 。骨表面亦似经刮削、打磨 。骨内面右侧可见至少两处连续打制片疤,似为修理出一弧形斜面以利把握 。刃部有使用所致的崩缺 。长8.7、宽2.2、刃面宽约1.7厘米,重13.8克(图二六) 。


青塘遗址 青塘镇属于哪里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