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6~2018年,对青塘遗址黄门岩1~4号洞进行了发掘,清理出墓葬和火塘等遗迹,出土古人类化石、石制品、陶器、蚌器、骨角器和动物骨骼化石等各类遗物一万余件,为华南-东南亚地区新旧石器时代过渡阶段考古学文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
关键词:广东英德市; 青塘遗址; 新旧石器时代过渡阶段; 文化演进
基金: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补助资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原地区晚更新世古人类文化发展研究”(课题编号为11&ZD120)的资助
青塘遗址位于广东省北部英德市青塘镇(图一) 。该遗址发现于1959年,当时青塘镇属翁源县管辖,最初命名为翁源县青塘遗址 。遗址包括黄门岩1~4号洞、吊珠岩、仙佛岩及朱屋岩等多处洞穴地点,因同时发现打制石器、局部磨刃石器和陶片等文物,其年代被认定为新石器时代早期[1] 。20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广东省博物馆等单位曾两次对青塘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2],但未做过正式发掘 。
青塘镇地处粤北山区南部、北江一级支流滃江的中游,境内为典型喀斯特地貌,发育有较多石灰岩溶洞 。黄门岩位于青塘镇南部榄村,为一座马鞍形石灰岩孤峰,北距青塘河约1300米,洞口西南距青塘河支流约900米 。黄门岩南麓有大小各异的四个洞穴,自西向东分别编号为1~4号洞,洞口相对高度约5~10米(图二) 。其中1号洞(图三)和4号洞(图四)狭长幽深,2号洞开阔敞亮,洞厅面积大(图五),3号洞则为岩厦,1~3号洞的洞口皆朝西南,4号洞的洞口则为南向 。
为全面了解遗址的文化内涵,建立可靠的地层序列与年代框架,促进华南-东南亚地区新旧石器时代过渡阶段诸多学术课题的深入探讨,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16~2018年,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英德市博物馆等单位对青塘遗址进行了主动性考古发掘 。
由于其他地点遭受破坏严重,因此发掘区集中在黄门岩1~4号洞四处洞穴地点,发掘面积共54平方米,其中2号洞地点发掘了30平方米(图六),同时还对周边其他石灰岩洞穴开展系统的调查 。在常规田野考古发掘外,本项目还引入年代学、古人类学、环境考古、动物考古、植物考古、土壤微形态、残留物分析、石料产地分析及三维影像重建等多学科理念与技术手段,全面提取、分析遗址内的各类信息,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 。发掘过程中除系统提取多学科测试样品外,所有早期堆积单位的土样都逐一进行浮选与重选,获取了数量庞大的石制品碎屑、动物骨骼碎片、小动物化石及炭化植物等遗存 。
一、地层堆积
由于洞穴堆积成因复杂,且多次受自然和人为扰动,因此青塘遗址的文化层堆积也异常复杂,且有多处堆积胶结情况严重 。本次发掘秉持辨识与区分最小堆积单位的原则,确保各类文化遗存出土单位与地层关系的精确性,同时作为复原遗址堆积形成过程的依据 。经过三年的考古工作,揭示了青塘遗址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初期连续的地层堆积,并在严重胶结的堆积中发现并清理出墓葬与火塘等重要遗迹单位 。
各个洞穴地点地层堆积保存状况不一,其中黄门岩2号洞地点保存相对最好,在发掘过程中辨识并划分出早期文化堆积单位近70个,从晚更新世晚期延续至全新世初期 。由于发掘区地层堆积分布不均匀,因此分别以黄门岩2号洞地点西壁胶结堆积、TS1E22和TS1E23北壁剖面为例介绍遗址的地层堆积情况 。
(一)黄门岩2号洞地点西壁胶结堆积(图七)
西1层:灰褐色砂质黏土,胶结严重,由东向西倾斜状堆积,夹杂少量石灰岩碎角砾,含大量螺壳,出土零星夹砂粗黑陶片,厚0~18厘米 。
西2层:深红褐色砂质黏土,胶结严重,含大量螺壳,厚7~10厘米 。
-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省哪里
- 白虾和青虾的营养区别
- 青口贝怎么处理
- 鱼塘 风水 水塘里怎么改造
- 饮水桶里青苔怎么清洗
- 青岛39中校长是谁 青岛39中在哪里?
- 青柠和柠檬的区别
- 冬天青香蕉怎么催熟
- 封开风水宝地 肇庆封开贺江风水宝地
- 花鱼又叫什么鱼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