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图二五 穿孔蚌器 (18YQHM2︰769)
骨锥 16YQHM2︰215,系用肢骨的一段加工而成 。一端尖锐,一端粗阔,器身断面呈扁椭圆形 。上端保留有不规整劈裂面,器身通体磨制精细,可见明显的纵向条痕,下端可见至少三道棱脊,由若干磨制小面组成锥尖 。锥尖两侧分别可见大小两处崩损痕迹,或为使用所致 。长5.5、宽0.7厘米,锥尖长1.5、宽约0.6厘米,重4.6克(图二七) 。
骨针 16YQHM2︰1393,系用肢骨片加工而成 。上阔下窄,上端保留有劈裂面,沿骨片内面两侧进行打制修整,至下端修制成修长状,并加以精磨 。长3.5、宽0.6、厚0.3厘米,重0.6克 。
角铲 在鹿角上截取一段,再劈取一半加工而成 。16YQHM2︰1,上端保留有不规整劈裂面,再劈取一半后顺着骨体内面两侧进行打制修整,至下端则修制出一圆钝状弧形刃口,并加以磨制,形成薄刃 。鹿角表面被胶结物所覆盖,下端角表面亦经刮削、打磨 。长6.7、宽2.7、刃面宽约1.5厘米,重21.9克(图二八) 。17YQHM2︰291,上端保留有倾斜状劈裂面,不甚规整,再劈取一半后顺着骨体内面两侧进行打制修整,成长条形,至下端则修制出一圆钝状弧形刃口,并加以磨制,形成薄刃 。磨蚀痕迹较重,断口边缘已十分圆钝,表面被胶结物所覆盖,原亦经刮削、打磨 。刃部似有使用所致的崩缺 。长14.6、宽4.3、刃面宽约3.8厘米,重93.5克(图二九) 。

文章插图
图二六 骨铲 (17YQHM2︰9)
图二七 骨锥 (16YQHM2︰215)
角料 16YQHM2︰1254,系水鹿或斑鹿角的第二分枝 。表面磨蚀痕迹较重,断口边缘已十分圆钝 。下部断口呈倾斜状,不甚规整,而上部分枝处断口平齐,系经切割所致,为制作角器的备料 。长10.1、宽5.6、厚2.1厘米,重49.7克(图三O) 。
(六)动物骨骼
图二八 角铲 (16YQHM2︰1)
图二九 角铲 (17YQHM2︰291)

文章插图
图三〇 角料 (16YQHM2︰1254)
青塘遗址出土动物种属以鹿为大宗,包括水鹿、斑鹿及麂子等(图三一) 。此外,还有少量食肉类、鸟类及啮齿类动物(图三二) 。除陆生动物外,螺蚌、龟鳖(图三三)、鱼等水生动物数量亦较多 。除少量保存情况相对较好的动物下颌骨、牙齿及角外,出土动物遗存多为骨骼残片,部分文化层出土动物骨骼破碎程度较高,发现大量长度在3厘米以下的骨骼碎片 。
四、结语
目前的加速器质谱仪(AMS)碳十四测年数据显示,青塘遗址的年代从晚更新世晚期延续至全新世初期,绝对年代在距今约2.5~1万年 。
经初步研究,遗址的文化遗存从早至晚可分为四期,各期的文化面貌体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差异 。第一期,文化遗物数量最少,类别有打制石器与骨角器,其中石器除华南地区传统的砍砸器等砾石石器外,还有以石英为原料加工的石片石器;第二期,遗物数量剧增,较多直接用砾石作工具,开始出现陡刃石器,骨角器制作工艺较为进步,发现通体磨光的骨器,出现穿孔蚌器;第三期,陡刃砾石石器加工技术逐渐成熟,与之共存的还有典型的石片石器加工工艺,本期最重要的变化是出现火候较低的早期陶器;第四期,定型化生产的陡刃砾石石器占据主导地位,出现零星的穿孔石器与局部磨光石器,陶器制作工艺相对进步,该期早段出现有意识的丧葬行为,此外比较突出的是本阶段地层堆积中富集螺壳 。上述四期文化遗存反映出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初期工具技术、人类适应行为及文化的发展进程,环境考古研究结果也显示气候环境变迁过程与史前文化演进过程较为吻合 。
-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省哪里
- 白虾和青虾的营养区别
- 青口贝怎么处理
- 鱼塘 风水 水塘里怎么改造
- 饮水桶里青苔怎么清洗
- 青岛39中校长是谁 青岛39中在哪里?
- 青柠和柠檬的区别
- 冬天青香蕉怎么催熟
- 封开风水宝地 肇庆封开贺江风水宝地
- 花鱼又叫什么鱼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