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四、隋置“无棣县” , 唐宋之后县城多次移徙且远离郛堤城 , 也影响了对古无棣邑城的认同度 。

文章插图
【隋唐以来的几处无棣县城】
隋代之前 , 无棣县境北部与今郛堤城一带曾同属高城(盐山)县 , 隋代无棣置县后 无棣县城远离盐山县 , 且无棣县城 , 曾几度兴废移徙 , 元代之前 , 无棣、盐山同属沧州 , 元代至元二年(1265年、南宋咸淳元年)将无棣县一分为二 , 西无棣(今庆云县 , 明洪武六年公元1408年更名庆云)属于沧州 , 初治隋唐无棣城 , 后迁今盐山庆云镇;东无棣(今无棣县 , 明洪武六年改称海丰 , 属于棣州(明清武定府) , 初治宋保顺军城 , 后迁今无棣旧城 。海丰县于1914年复名无棣县 。如此以来 , 河北沧州境内“无棣县”失名六百多年 , 我国境内五百余年不见“无棣县”名 , 无棣邑地域经历过“五胡乱华”辽金元三代民族融合 , 又经历了元末战乱及明初大移民 , 原住民几乎泯灭殆尽 , 新移民对盐山县境内存在一个无棣城 , 毫无印象 , 只能凭前人口传记音而已 。州县方志兴于明代 , 于是不同版本的《盐山县志》中就这郛堤城遗址的记载 , 也出现了不同谐音的名称 , 且互有龃龉之嫌 。如旧《盐山县志》说“合骑城讹为郛堤城” , 《大清一统志》引用该旧志之说 , 民初《盐山新志》否定郛堤城即合骑城 , 认为合骑侯封地当在“南郡高城”;对“伏猗城”之说“疑其附会”;但又说“伏猗之讹音”以讹传讹的话 , 倒是“伏猗”的另一种“讹音”——“伏狄”比较令人信服 。盐山新旧志均认为盐山县境属于古无棣邑 , 但没有考究郛堤城遗迹与古无棣邑城存在内在关联 , 或许也受到区划分分合合的影响 。
总之 , 窃以为由于自古以来齐北、燕南一带居民迁徙频繁、多民族杂居融合 , 相互之间语音不同 , 同一民族古今发音也多有差异 , 对同一地名出现不同谐音 , 可谓司空见惯 。如与春秋无棣邑邻近的一条大河 , 今名“滹沱河” , 史籍中却出现过“亚(wu)驼”、“恶(wu)池”、“霍池”、“虖池”、“厚池”、“肤施”、“魯池”、“芼沱”、“鯺沱”、“巫沱”、“呼沱”、“嘑沱”等不同文字的谐音名称 , 记音而已 , 至于该名字的具体含义 , 也无从考榷 。这说明无棣邑周边古今语音多变 。同理 , 无棣邑城被讹为“郛堤城”、“伏狄城”、“武帝城”、“伏猗城”等谐音名称 , 亦属正常 , 不足为怪 。“合骑城”则是“丱兮城”的谐音也易于理解 。郛堤城出土陶片等文物也证明此城早于战汉时期 , 与齐之春秋无棣邑筑城年代亦相吻合 。
今不揣冒昧 , 弄斧班门 , 以拙文试析今郛堤城与古无棣邑城的内在耦合度 , 以管窥之见 , 聊博一哂与同仁商榷 。
(文/刘玉文)
想看更多好看的小说 , 请来28读书网 , 让你从此告别书荒!
- 七根针代表什么意思 七根针的风水作用是什么
- 真的存在风水吗 风水真的存在吗?
- 风水师害人会不会遭到反噬 风水先生害人遭反噬
- 二炮风水电
- 河的走向风水
- 雷暴云风水
- 别人看你是镜子里的还是原相机里的
- 篮球场走向与门口的风水 农村太公屋和篮球场的风水关系
- 保险箱的风水放衣柜好吗
- 怎样的风水才是大富大贵的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