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光升( 三 )


再是朱谋与许重熙、钱谦益间的学术交流 。在江西明宗室中,有一位著名学者朱谋(1550-1624年),“贯串经史,博览群籍”,撰写过《邃古记》、《藩献记》等112种 。又“留心国典”,“通晓本朝掌故”,关注明史编纂 。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后,钱谦益决意写国史,朱谋知道后,特意写信给钱氏,称“二百年来,尚无成史,非公谁任此任者?吾老矣,粗有纂述,多所是正 。愿尽出其藏,以相佽助”⑨ 。他抄了一年多的资料,可惜在托钱谦益同宗带回的路程中烧毁了 。也约在这个时候,许重熙因科场失意,漫无奋斗目标,游学到江西朱谋家 。他说:
纵谈夜半,予不胜意痒 。归客受之(钱谦益)斋中,得尽读本朝实录 。检点旧事,拟撰六表,而《大臣表》最先成 。有悦之者,私取梓焉 。万历诸公,稽考不备,犹未卒业 。郁仪贻书督我,遂因受之,草次成编 。⑩
两人的谈话十分投机 。许重熙禁不住朱氏诱导,决定选明史作为自己的主攻 。江西之游后,许重熙回到常熟,结识同县名流钱谦益 。时钱氏罢官在家,正准备修明史,家中蓄有丰富的明史资料 。许氏结识钱氏后,因志趣相同,遂入住钱家借读 。他读到了《明实录》等书,计划撰写六个年表 。由于朱谋的写信督促,于是先成《国朝殿阁部院大臣年表》 。许重熙、钱谦益是年纪差不多的青年学人,在许重熙成为明史专家的道路上,朱谋的劝导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
何乔远长期里居,但讲学交流活动不断,培养了不少学生,也影响了不少朋友 。《东西洋考》作者张燮(1574-1640年)是何乔远的朋友,他们之间有较多往来 。内阁大臣蒋德璟(1593-1646年)、黄景昉(1596-1662年)都是何乔远的学生 。黄景昉《国史唯疑》脱稿于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前(11)蒋德璟有意修《明书》,称:
而余更有商者 。昭代皇宬既秘不可窥,诸稗史《通纪》、《传信》诸书,尤多舛陋,易误来学 。试以实录为纲,而合郑端简、王弇州及吾师何氏《名山记》之类,成一部《明书》,何如?余不敏,病未能也,请以俟君子 。(12)
从其仍称何书为《名山记》来看,这封信应写于天启初年(1621年)前 。
还看钱士升(1575-1652年)与许重熙和谈迁的交往 。钱士升做过阁臣,是当时江南史界一大领袖,在他周围聚集了不少布衣学者,如许重熙、谈迁等 。许氏晚年和钱士升交往较多,自称门下士,而钱氏向来视许氏为良友 。明亡后,钱士升以《宋史》南渡后“尤偎杂失次”,决定改写《南宋史》,许重熙出力甚多:“修《南宋书》,袁闳土室,自一二行脚往来外,至戚亦罕觏其面 。独先生(许重熙)至,一编相对,有非左右所得知者 。”(13)约顺治七年(1650年)秋,《南宋书》成,许重熙将稿子带回常熟,替每篇作了论赞,且誊抄正稿,开始刊刻 。顺治八年春,许重熙曾给钱士升写信:
自去秋一觐道范,不觉又已春季……去腊,便欲遣僮正为写字人,迟迟至今 。寄上李纲、吕好问、宗泽、张邦昌、吴玠、张浚共六卷,并刻过一本,余当更写之,五月后自携至耳……门下重熙顿首启 。(14)
可惜钱氏这年就死了,《南宋书》也因此未能刊刻完 。原稿藏于许重熙处,到嘉庆间,始由苏州书商席氏“扫叶山房”刊刻于世 。由此可知,没有许重熙的帮忙,钱士升难以完成《南宋书》 。谈迁《国榷》初稿失窃后,决心重修 。他作《上钱塞庵相国书》,得到了钱氏的支持,他来到了钱士升家,雇人抄录了《明实录》,又搜集到了不少新书,如朱国祯《史概》、何乔远《名山藏》、许重熙《宪章外史续编》与《国朝殿阁部院大臣年表》等 。于是,他再以实录为主,遍考群籍,成《国榷》初稿,时为顺治八年(1651年) 。顺治九年,钱士升卒,谈迁以门下士身份,作《钱相国诔》 。由此可知,没有钱士升提供实录,谈迁就难以实现重修《国榷》之愿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