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光升( 五 )


2.编纂的整体计划性
到了明末清初,研究与编纂明史,目标不完全是一本书,而是有整套计划 。如何乔远编纂《名山藏》之外,又编《名山编年》 。谈迁编完《国榷》之余,想编纂一部纪传体明史 。查继佐有一套写作计划,于明朝成《明史》《明文》、《明诗》、《明制义》,“并成一代之书”(20) 。黄宗羲晚年有一套雄心勃勃的编写计划,即于宋、元、明三朝,各编一部儒案、文案、史案 。黄氏是先从编《明文案》、《明史案》、《明儒学案》入手的:“其所撰述,自洪、建以来国家大事、人臣贤邪及历朝章疏,曰《史案》;方正学而后至阳明、蕺山论学案旨,授受相承,曰《学案》;录三百年以来名文,曰《文案》 。”(21)今《明文案》(即《明文海》)、《明儒学案》存世,惜《明史案》没有传下来 。谷应泰于明史有一套“全史”编纂计划,准备于明朝历史分别写作《明纪》、《通鉴》及《纪事本末》三部书 。
下面拟结合新资料,对谷应泰作一重点分析 。关于谷应泰史学研究,长期以来困于著作权之争,局限于《明史纪事本末》一部书,让人感觉谷氏是一个舞文弄墨的学官 。这种认知是大有问题的 。笔者首次注意到了几条资料 。顺治十五年(1658年)十二月谷应泰为浙江石门(今属桐庐)范光宙《史评》写的序言称:
余尝不自量力,思追踪古人,以备修史之阙,于全明二百六十余年,搜葺见闻,分为《明纪》、《通鉴》及《纪事本末》三书 。日编月录,浑汗呵冻不少辄,及今乃成,凡丧葛十余易矣 。据事考情,实录虽国史,纪载虽名家,类皆有所迁就文致于其间,则一持之以平 。虽不敢谓才力雄独,上附左、马,然每矢一议,似好恶不相阔于人者,三代犹存,此余志也 。(22)
这段材料表明,谷应泰有一个庞大的“全史”写作计划,于明朝历史准备分别写作《明纪》、《通鉴》及《纪事本末》三部书 。《纪事本末》即今天所传《明史纪事本末》,刊于顺治十五年十月 。需要讨论的是《明纪》、《通鉴》两部书 。按传统习惯,凡带“纪”的都是编年体作品,只有带“记”才是纪传体作品 。但从上文语气来分析,《明纪》应是纪传体明史,而《通鉴》才是编年体 。康熙二十年(1681年)官修《明史》时,曾要求地方上提供未刊私修明史著作抄本,其中有“《明纪》,丰润谷应泰撰”(23)一语 。此《明纪》,不少人会想当然地理解为《明史纪事本末》,恐误 。因为与《明纪》同时进送的张岱《石匮书》、查继佐《罪惟录》、傅维鳞《明书》都是纪传体明史,所以《明纪》是纪传体明史的可能性更大 。如此,就与前面谷应泰本人所言吻合了 。
《通鉴》的书名令人费解,可能是《通鉴纪事》 。据朝鲜使臣记录,“丰润人谷应泰为浙江提学时,合《通记(纪)》、《本末》、《(明纪)编年》、《(皇明)世法(录)》等书,补以闻见,撰《通鉴纪事》一部五十余卷,而始自至正,止于顺治十年前 。应泰死,而其子因刊行之”(24) 。有学者以为“这里的‘《通鉴纪事》一部五十余卷’,虽然书名及卷帙有所出入,但其所指当为《明史纪事本末》无疑”(25) 。这是思维局限于谷氏只有一部《明史纪事本末》所致 。今本《明史纪事本末》记事只及崇祯十七年,而此书“始自至正,止于顺治十年前”,表明这是一部编年体明史 。《明史纪事本末》早在顺治十五年已经刊刻,而此书“应泰死,而其子因刊行之”,也旁证了此书就是谷氏所谓《通鉴》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谷应泰死后,其子刊刻《通鉴纪事》的可能性是有的,当时政府正在修《明史》 。可惜,《通鉴纪事》后不见著录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