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应泰所谓《通鉴》,也可能是《通鉴续编》 。张均衡《适园藏书志》卷三曾著录无名氏稿本《通鉴续编》132卷,残存22卷,前有无名氏序,后有武康韦人凤六象《读实录后序》,称“余惟因实录之书,仿《通鉴》义类,便寓目焉 。订讹正谬,复作考辨百则于后 。此老儒抱经之智,非太史职官之所掌也 。武康韦人凤六象氏序” 。张均衡据此猜测《通鉴续编》作者就是韦人凤,有的图书馆编目就直接署名“(清)韦人凤撰”,我看此说须做进一步分析 。从谷应泰《史评序》来看,这部《通鉴续编》应是谷应泰的“《通鉴》”,而无名氏《通鉴续编序》当也为谷应泰所作:
【黄光升】予自明季,慨然衰乱,即广搜左右诸史 。今于役两浙,校士之暇,更得纵览一代之典籍,尽取其治忽兴衰之次序,编而辑之,得一百三十二卷……有明薛方山先生试士于浙,续以《宋元通鉴》 。国家信史,自在兰台秘密,予不敢附温公之后尘,而谬膺教士之后,窃欲比于方山之起也 。是为序 。
“今于役两浙,校士之暇”,正是浙江督学谷应泰的口气,而韦人凤仅是一个普通贡生 。比较合理的解释是,韦人凤是《通鉴续编》的执笔人,谷应泰是署名人,是《通鉴续编》知识产权拥有者 。由前面可知,至顺治十五年底,谷应泰完成了三部书,与此处之说正相吻合 。嘉靖末年,薛应旂为浙江学政,修《宋元通鉴》 。顺治末年,谷应泰为浙江学政,续修“明通鉴” 。两者之间确实有相似之处,这是谷应泰引以为豪的事:
大题曰《通鉴续编》,小题曰《明纪》,而卷数相合 。是宋元并未编而专纪明事也 。仅存太祖朝十三卷,熹宗、怀宗一百十五卷至一百二十三卷 。言及东事则抬写,称大清兵,亦并无忌讳之事,评曰均空其名 。(26)
“言及东事则抬写,称大清兵,亦并无忌讳之事”,这也符合谷应泰的清朝官员立场 。惟《通鉴续编》也称《明纪》,容易让人糊涂 。由上所述,《明纪》是另一部纪传体明史 。
事实是,谷应泰自明季为诸生时,即已经关注明史,广搜资料 。到浙江以后,设“谷霖仓著书处”于西湖畔,广搜明史资料,连当时未刊明史稿也征集 。谷应泰出钱征集到了不少未刊手稿,如以“五百金购请”张岱《石匮书》,蒋棻(1610-1664年)(27)《明史纪事》也应征人,而谈迁《国榷》手稿有否征入,目前无法定案 。使用未刊稿,而且不注明出处,这在清代是允许的,康熙间政府修《明史》就是这么做的 。1830年,朝鲜使臣曾从北京购得全套《明实录》,携归朝鲜 。朝鲜人赵秀三(1762-1849年)为此作《皇明实录歌》,其中有“四百六十一卷明实纪,当时史才称谷氏……左有记事右记言,旧臣应泰今皇旨……丰润之谷后式微,此本流落燕南市”语 。《皇明实录歌前言》称,“此书盖史馆旧藏,谷氏之所据修全史者 。”(28)这段材料有三点值得注意:(1)明确提到“修全史”,正与谷氏本人所言吻合 。(2)谷氏曾得《明实录》抄本一部,身后流落朝鲜 。(3)“四百六十一卷明实纪”如何解?朝鲜所藏《皇明实录》2825卷,461册,所以,一般的说法,“四百六十一卷”就是“四百六十一册” 。由上可知,谷应泰是一货真价实的明史专家 。
而且,谷应泰邀集两浙名士修史,绝非传统所言仅《明史纪事本末》一书,而应是《明纪》、《通鉴续编》、《明史纪事本末》三部书同时进行 。这么庞大的明代“全史”编纂计划,谷应泰本人显然力不从心 。虽然他正值年富力强的37~39岁年纪,但他的本职工作是轮流到浙江各地选拔人才,不常住杭州 。如此,他肯定得利用督学权力,邀请部分信得过的浙江士人帮忙(29)如此,韦人凤(30)、徐倬(1623-1713年)、张子坛等都有可能成为参与修史的浙江学者(31) 。三年之内,他们分别用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修成三部明史,确实是高速的 。“江浙为书籍之渊薮”(32),浙江是明末清初明史编纂的中心地,人才多,作品多,精通明史而又拥有《明实录》的谷应泰,想在三年之内主编成三部明史,应该是可能的 。利用权力,请人捉刀代笔,最后署上“主编”甚至“著”,这类同现代集体项目的修史方式 。
- 讲座宣传图片 风水讲座宣传文案
- 广西桂平玛丽山风景
- 昆仑山主山风水图高清
- 虎门风水宝地 饿虎扑羊风水宝地
- 休掉冷酷王爷 休掉花心王爷的小说
- 李金桂是乾隆的什么人 李金桂是谁
- 雷暴云风水
- 23数字风水中的含义
- 岑溪出皇帝的风水
- 什么是聚宝盆风水地形 聚宝盆建筑风水讲究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