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这时候,成从武才明白,原来做导航地图还需要国家测绘局批准的测绘资质 。
成从武回忆道:“记得当时车厂跟我们反馈说你们给我们提供的产品没有做地图的资质和牌照,我们那个时候根本不知道原来做地图还要国家发牌照,所以后来花了接近一年的时间跟相关的部门沟通,然后做高层的公关,一直到2004年才拿到国家的许可和资质 。 ”
至此,高德也成为我国第一家获得导航测绘资质的企业 。
转型移动
“什么是导航,导航就是我先跑一遍,再让你跑!”成从武说到 。
拿到测绘资质的成从武,开始和团队用脚步丈量中国的城市和乡村 。 年少时期不怕吃苦也要读书的劲头,又重新充满了成从武的内心 。 “你想要做成一件事儿,首先要从最脏最累的活儿干起,我们当时就在全国各地扫街 。 ”
事非经过不知难 。 在成从武决心自建地图数据库的十年间,高德地图采集员的规模从仅有数十人扩充到了5数百人,一年出差300多天,所采集的城市从17个发达城市拓展延伸到360个地级市和2800多个县 。

文章插图
随着采集数据的丰富,高德地图也愈加完备,合作伙伴也越来越多 。 包括奔驰、宝马、奥迪等国际知名车厂,都选择将高德作为自己的重要合作伙伴 。 据媒体在2010年的统计数据,彼时的高德已经占据了车载导航市场的半壁江山 。
但2010年,对成从武来说是个幸运之年吗?是,也不是 。
说幸运,是因为在 2010年的7月1日,高德地图成功登陆纳斯达克,成为国内陆图软件商海外上市第一股 。
说不幸运,也正是在2010年,中国汽车产业销量多年保持30%以上增速的时代告一段落 。 2011年,增速即急转直下为不足5%,高德地图的车载导航业务已然逼近了天花板 。
怎么办?
成从武给出的答案是,转型 。 虽然以B2B业务起家,但2B业务服务群体毕竟有限,收入来源少量且集中;如今要想让高德地图继续活命,就要把业务转型为2C,面向亿万消费者的移动端 。
听起来如此美好的解决方案,实际上施行起来困难重重:
移动地图的数据和现有的汽车导航地图数据不可通用,没法满足海量用户的使用要求 。 以前的地图,只需将车辆引领至指定地点就算完成任务 。
而在移动互联网上,却是另外一种情形:不仅要详细标出该目的地的东西南北门,还要考虑用户的需求:停车场、咖啡店、购物中心还是便利店……从而言之,地图数据必须重新去采集——这等同于重头再来,从零开始 。

文章插图
此外,还有更大的问题摆在成从武面前,高德地图在移动端的营利模式又将如何?
对此,成从武显得极为乐观:“谷歌有十个亿的用户,不愁挣不到钱,实际上腾讯、中国移动也是这样的,关键是你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不是用户所需要的 。 先把用户规模做起来,然后再去提高活跃度,做进一步的发掘 。 高德也是要先创造一个移动互联网的生存环境,让我们这个创新团队,按照移动互联网的方式来做事情,只要把服务做到位,盈利是迟早的事 。 ”
阿里“接棒”
尽管高德与三星、联想、中兴等手机厂商达成合作,通过厂家预装,让高德地图占据了最大市场 。 不过事实证明,自建支付、电商成本过高,比较之下,成从武在BAT中选择了阿里,准备通过开放整合的方式,接入阿里资源 。
对于阿里来说,作为线上电子商务的老大,急需扩张版图,而基于地理位置拓展本地生活服务,则是将其线上线下打通的最好方式 。 虽然阿里早在2006年就收购了口碑网,并将其打造成了淘宝本地生活,但效果并不理想 。 此次和高德地图合作刚好能补充其在地图领域的相对弱势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