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的网络安全 , 需要怎样的科技企业来护航?
文丨智能相对论
作者丨陈选滨

文章插图
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 , 在为我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在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 比如当前比较热门的AI人脸识别诈骗、声纹识别欺骗等 。
在今年的净网2021专项行动中 , 南通警方就破获了一起AI人脸识别诈骗案件 。 据官方介绍 , 该犯罪团伙主要利用AI软件伪造人脸识别认证来解绑用户账号 , 再以低廉的价格将账号卖给下游的诈骗份子 , 从而非法牟利 。
除了“人脸”之外 , “声音”也同样可以借助AI技术进行克隆模仿 。 国外就有一个犯罪团伙利用人工智能语音生成软件 , 成功模仿并冒充一家英国能源公司的德国 母公司CEO , 来欺骗其多位同事和合作伙伴 , 非法牟利约173万人民币 , 令人咋舌 。
因此 , 在当前 , 反AI欺诈基本已经成为一个社会性的问题 , 如何以“魔法打败魔法” , 用技术手段来解决技术问题 , 是市场和行业共同努力的方向 。 特别是在AI应用越来越普遍的国内市场 , 更多的企业投身于专业技术领域 , 正在用更领先的技术能力来垒砌反AI欺诈的围墙 。
比如 , 前不久 , 在FaceForensics++Benchmark(国际知名深度伪造学术榜单)中国企业就通过基于自有亿级海量图片训练的人脸识别算法和独有的AI技术将综合准确率提升至94.1% , 成功登顶榜首 , 将我国的深度伪造防伪能力再提升一个段位 , 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

文章插图
所谓深度伪造技术是指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将一个人(比如目标公司的CEO)视频中的头像几乎完美嫁接到另一个视频中的人(比如假的演员)身上 。 这样的技术如果往坏的方向应用就很容易构成文章开篇所说的欺诈案件 , 但是如果往好的方向应用 , 那将是反AI欺诈工程的重要技术支持 。
【“换头”是两门生意?一头叫AI欺诈,另一头叫反AI欺诈】技术本身就带有天然的辩证性 , 当AI欺诈越来越普遍 , 反AI欺诈实际也正在逐渐形成一个产业 , 只是外界关注得并不多 , 而正在与非法份子角力的也多是一些专精企业 , 而非巨头 。
AI欺诈与反欺诈角力 , 引领产业机遇的却不是“传统”AI巨头?
目前 , AI欺诈案件很普遍 , 方式也是多种多样 , 伪造邮件、克隆声音、电话诈骗、人脸伪造等等层出不穷 。
聚焦来看 , 这些AI诈骗的核心就是利用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来伪造声音、笔迹、人脸等特征 , 来获取受害者的信任从而实现牟利 。
这样的方式相比以往的诈骗 , 就存在非常明显的技术优势——在AI技术的加持下 , 伪造的“真实性”更强 , 不仅是人 , 甚至连某些终端设备的摄像头、传感器都能骗过 , 可谓防不胜防 。
因此 , 面对这种情况 , 简单的呼吁和提高反诈骗意识是不够 , 必须得利用技术手段来预防、解决 。 比如 , 国外的信息安全服务商Symantec就计划用区块链和IP语音(VoIP)呼叫的方法来辨别来电者的真实性 , 减少AI伪造诈骗电话 。
在国内 , 类似的技术应用与推广也在开展 , 中国信通院就在牵头组织“护脸计划”成员加速相关技术的进步和应用落地 。 如今 , 依托强大的AI算法能力和人脸防伪技术 , 银行、保险、证券、信托、教育等行业正在实现智能化安全升级 , 规避AI欺诈风险 。
在这个过程中 , 反AI欺诈依托较高的技术门槛以及规模化的应用 , 正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典型的“专精特新”产业 。
- 化解用户矛盾?极氪广州车展“不说车”,谈“用户关怀”
- 外媒报道“天花病毒”惊现美国药企实验室,FBI紧急调查!
- 连亏14年,烧光3000亿!今打破垄断,从“赔钱货”逆袭成行业巨头
- 2021广州车展|带来“智能汽车天花板”,极狐底气何来?
- 华为再迎最高档“天才少年”!刚出校门就拿年薪201万,令人羡慕
- #吃在四海八方#春节过后,有哪些“刮油菜”推荐?怎么做?
- 多省市启动“自助卖房”模式,房产中介行业会消失吗?
- 百度App上线了“0元寄”快递服务
- 潘姥姥是哪里人?年收入多少?
- 海南海口江东新区首单跨境电商“9810”业务落地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