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丰:未来10年,中国新消费的八大趋势!( 三 )


从1到10变得难了,另一个原因是什么呢?在直播间里购买东西是一个很普遍的行为,绝大多数人看直播的时候,没有明确的目的,可能只是碰巧出现了一款打动他的产品,产生无意为之的购买行为,这时候商品留给人们的品牌印象是很小的 。 原先用户会专门、有意识地去搜索某品牌商品,对该品牌的印象也会更深刻 。
所以对于做品牌的人来说,新的流量结构虽然可能实现精准的销售转化,获得了客户的一次购买,但是让用户记住品牌名字这件事却变得困难了很多 。 用户记不住你,你就不叫品牌,不过是完成了一些销售额而已 。
3)线下零售不缺新品了
有一个现象,大家去便利店观察一下饮料货柜,不难发现,2020国产创新品牌拿到了线下好位置,比如国产的无糖气泡水 。
疫情影响了大公司供应链,公司越大不确定性越强,受到的影响就越大 。 而之后当这些大公司意识到疫情趋于稳定,可以进行一些尝试时,已经到去年5月中下旬以后了,从头再来准备原材料、产能生产、经销商库存购买、经销商零售终端铺货等事情,又耗费三四个月 。 与此同时,国内的创新品牌在疫情期间融了钱,投了广告,所以5月份疫情好转,线下零售终端需要铺新品时,就愿意把这些国内创新品牌的新产品上架 。
2021年、以及即将要面对的2022年,市场就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状态 。 那些去年没有创新的公司会憋足了劲在这个时候大干一场,所以2021年和2022年,线下货架的竞争将会极度激烈 。 那么,这一切的背后最关键的问题是:2020年大家在线下看见的所有这些新产品,激烈竞争之后,哪个品牌能留在消费者心里 。
4)外贸电商,回归供大于求
2021年供应链逐渐修复,需求端相对回归,国外又回到了线上线下的消费状况 。 而经过了过去一年,大量的外贸人都学会了做电商,因此在中国供给增加了,但是需求变小了,所以2021年和2022年,外贸电商之间的竞争大概会尤其惨烈 。
5)大牌平替有窗口,但也有挑战
虽然疫情对消费现象造成了一些特殊影响,但是几乎没有在一两年内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的可能性,这些变化始终是符合常识的 。 历史是会相对轮回、重复的,在过去这两年里我们看见的很多变化都是如此 。
中国化工在上世纪90年代取得了极大的发展,生产具有巨大的加工端产业链优势,同时在2000年之后开始了第一次相对整体的消费升级,于是中国内地市场出现了第一次大牌平替——各种各样的国产日化家清用品与当时的皇冠品牌宝洁竞争 。
看起来几乎要成功了,但后来这些国产品牌大多数都失败了,一是因为宝洁的降价 。 二是因为在金融危机前三四年,化工产品的原料石油价格成倍上涨 。 因此在做平替的时候,原料成本占售价比较高,当宝洁把产品价格下调时,有些国产产品的盈利空间被挤压,最后被挤“死”了 。
这件事在今天也能看到一些特殊的映射 。 2020年和2021年双11,天猫化妆品前10中,除了中国品牌薇诺娜,剩下全都是雅诗兰黛、欧莱雅这些国际大牌 。 为什么大牌又重新霸占了榜单?国货哪儿去了?因为一方面,这些国际大牌给了在中国的运营公司特殊的折扣,允许他们低于正常的促销价格下限进行销售 。 另一方面,在过去一年内,石油已经从40块钱涨到了80块钱,这跟当年发生的事儿很像 。
国潮想要成功,有两点很重要:
一是要有自己的差异化,二是要有可持续的供应链 。
3. 2021:两极分化的消费行为逐渐回归
疫情之后,有钱人最先恢复过来,因为疫情对他们的消费方式影响最小,甚至他们还有可能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资本市场赚到了更多的钱 。 但疫情确实影响了所谓的中低收入人群 。 去年中国汽车消费最先恢复正常的是奔驰、宝马、奥迪,换句话说就是有钱人的消费最先释放出来,而中低收入者会选择更便宜的车型了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