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影视创作迎来“她时代”

女性题材是下一个“财富密码”吗?

国产影视创作迎来“她时代”

文章插图

作者 / 无念
毫无疑问, 国产影视剧创作已然进入“她时代” 。
女性题材的影视剧创作一次次地打破行业预期, 在收视率、票房, 以及网络播放量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成绩 , 同时也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讨论, 充分证明了“女性题材作品无人问津”是个伪命题 。 比如昨天开画的《门锁》, 正是一部女性题材影片, 票房表现也还不错 。
近几年, 女性题材的影视剧创作宛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 电影方面, 像是前两年引起话题的《嘉年华》《血观音》《送我上青云》, 再到今年初大爆的《你好, 李焕英》, 黑马之作《我的姐姐》等等 。 电视剧方面, 从《欢乐颂》《二十不惑》《三十而已》, 再到今年的《北辙南辕》《我在他乡挺好的》《突如其来的假期》, 一系列热门剧集频繁引起网友的讨论 。 更不用说像是《乘风破浪的姐姐》这种现象级综艺的出现, 鼓励30+女性们勇敢展示自信与美 。 可以说 女性题材在影视剧的各个方面都开始更多地发挥着其特殊的价值, 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市场风向及观众口味 。
那么, “女性题材”的影视剧创作会成为下一个“财富密码”吗?我们又应当如何去看待这样一种现象呢?
国产影视创作迎来“她时代”

文章插图

女性思潮席卷全球,
【国产影视创作迎来“她时代”】此乃大势所趋

一直以来, 由于不同性别所承担的社会属性差异, 在以男性作为主导的男权社会当中, 无论是现实生活还是艺术创作, 广大女性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处在被物化、被凝视、被贬低、甚至被压迫的边缘状态中 。 大家以此为然, 似乎并不觉得有什么问题 。
直到近几年, 随着全球范围内男性势力的逐步衰退, 对于女性势力崛起的呼唤, 以及男女性别思维差异所引发的一系列事件, 逐渐让人意识到这其中深埋已久的结构性顽疾 。
2017年, “MeToo事件”的爆发宛如一枚重磅炸弹, 在社交媒体上掀起了巨大的浪潮 。 此运动先是在演艺圈引发关注, 随后波及到音乐界、科学界、学术界、政界等各个领域 。 越来越多的女性, 尤其是在各行各业内做出过卓越成绩的女性开始率先站了出来, 对曾经遭遇或经历过的性骚扰与性虐待进行声讨和指控 。 可以说, 基于互联网的传播, 女性力量在此刻达成了高度的一致性, 也极大地撼动了固有的男权社会的思维根基 。

国产影视创作迎来“她时代”

文章插图

随着女性意识的觉醒, 社会风向的转变也自然而然影响到了艺术文化领域的创作, 影视行业自然也第一时间嗅到了这样的变化, 更不用说这一运动最早正是从演艺圈开始产生影响的 。
因此, 越来越多的展现女性形象、鼓励女性意识、围绕女性话题、以及讲述女性情感、聚焦女性生存困境的一系列影片出现在观众面前 。
要知道在此之前, 女性题材的影视剧很多时候都被看作是小众的、非主流的、不卖座的, 以男性主导的演艺圈对于该题材同样也有较大的偏见, 很少有老板愿意投资女性戏, 很多女性演员的职业生涯也都比男演员要短得多 。
而 随着这批女性题材作品的出现, 行业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 。 这些作品很大程度上吸引了来自女性观众群体的支持, 甚至也有不少的男性观众从中找到共鸣 。 或许其中有一些在商业表现上, 和传统的男性向影片相比不具备太大的号召力, 但从受众以及类型的角度来看, 它们仍然极大地丰富了市场的多元性, 也让女性题材的作品被越来越多的人给看到了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