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50部过亿国产片,谁的机会?( 二 )


延展下去更危险的是 , 观众如果养成了只有大爆款上映才去看电影的习惯 , 就会出现更加明显的档期冷热分布不均 , 大盘产出极不稳定的状况 , 这与一个健康稳定的市场相距甚远 。
而从过去的经验里 , 不难发现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超级爆款存在的同时 , 需要数量更多的、品质过硬的中小成本影片持续稳定地供给 。 像在历年11月里票房表现最好的2018年 , 因为有“《毒液》+《无名之辈》”的组合 , 和另外5部票房过亿的影片 , 才达到了37.36亿的高票房 。

每年50部过亿国产片,谁的机会?

文章插图

“并不是只有票房达到几十亿的影片才是好电影 。 ”有从业者表示 , 票房区间在1-5亿、5-10亿的影片或许要比50部更多一些 , “不能只有少数几家吃饱 , 要依靠腰部的力量 , 做大整个电影市场 , 大家能‘共同富裕’、观众的观影需求也能满足了 , 基本盘稳了 , 市场才会向好发展 。 ”
难的是“长期”和“稳定”“50部这个数字看起来不是很大 , 2019年就有47部过亿的国产电影(猫眼专业版数据) , 但每年都要稳定在这个数字并不容易 , 给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了 。 ”刘开珞认为 , 每年票房过亿的国产片想要稳定在50部左右 , 对产业在人才、类型、档期安排等问题上提出了更系统化的要求 。
首先是电影创作者群体的数量 , 要足够庞大 。 如果将一部中小成本影片的创作周期按照2年计算 , 可以得出“粗暴”的结论是:起码需要有100个有能力的导演 , 和数量巨大的优秀电影演员、创作班底 , 才能保证每年有50部左右能拿到1亿+的国产片上映 。
即使电影人才的储备足够用 , 但内容创作并不是机械的、可以用一个理想曲线来估算的 。 大多数创作者受各种因素影响 , 在不同时间段的创作水准和票房攫取能力并不稳定 , 上一部作品叫好叫座但下一部就无人问津口碑崩盘的情况也并不少见 。
“创作上今天好一点明天差一点可以理解 , 所以稳定才显得格外很重要 。 ”有从业者对毒眸表示 , 也正是由此才更需要电影人才数量 , 市场有一定的容错率 , 才会保证整体有稳定的优质影片产出 。
不止于此 , 大爆款影片往往能做到像《长津湖》这样 , 用超大的投资体量、超强的创作班底和有观众吸引力的演员阵容来狂揽票房 , 而中小成本影片则不具备这些先决条件 , 要拿到不错的票房成绩 , 更多考验的是“类型能力” 。
“商业电影就是类型电影 , 投资商业片就是投资类型 , 而类型就是讲述方法 。 ” 刘开珞表示 , 电影史上大量成功的影片 , 已经验证了某一类的故事用什么样的方法讲是观众爱听、爱看的 , 这就是类型的优势 。
每年50部过亿国产片,谁的机会?

文章插图

《你的婚礼》(图片来源:豆瓣)
像动作、悬疑、犯罪、喜剧、爱情等等 , 不同的类型在与观众沟通时 , 不需要付诸太高成本 , 而这也是像《你的婚礼》《扫黑·决战》和《扬名立万》等中小成本影片能成为票房黑马的重要原因 。
所以类型能力如何 , 是这类影片的创作者永远要面对的问题 。 曾经有知名商业片导演对毒眸表示 , 用类型讲好故事这一点在国内电影市场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 很多年轻的电影创作者都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 而改变这一点 , 也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 需要从产业环境、电影工业化水准、人才培养等多维度的长期努力 。
也就是说 , 一个“腰部有力量”的电影市场 , 需要有更长期稳定的内容产出和更高的类型化水准 , 这也就给电影行业就提出了除产业下游基础设施建设更合理、完备之外 , 在内容创作端的更高要求 , 要实现这一点 , 毫无疑问需要更长的时间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