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50部过亿国产片,谁的机会?

“健康的市场是腰部很有力量的 。 ”
在经历了一个火热的国庆档之后 , 电影市场高温退去 , 回归平淡:十一月过了三分之二 , 内地电影票房大盘依旧是冷冷清清 , 截至目前月票房不足14亿 , 其中最卖座的是一部中小成本的国产悬疑片——《扬名立万》 。
投资体量并不大的类型片逆袭、成为档期票房黑马 , 或者是在大档期的间隙补充市场、让观众依然有进电影院的理由 , 今年这样的影片除了《扬名立万》还有《我的姐姐》《扫黑·决战》和《盛夏未来》等 , 它们组成了中国电影市场的“腰部力量” 。
“目前的电影市场头部票房特别集中 , 但腰部相对乏力 , ” 资深制片人、监制刘开珞对毒眸表示 , “一个健康的市场应该是腰部稳定有力量的 。 ”因此在很多从业者看来 , 像《扬名立万》这类影片 , 应该再多一些 。

每年50部过亿国产片,谁的机会?

文章插图

前不久发布的《“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中 , 在电影发展要努力实现的目标里提到 , 每年票房过亿元国产影片达到50部左右 。 这并非一个难以实现的目标 , 在疫情前的2017-2019年 , 灯塔专业版显示国产电影票房过亿的分别为46、42和44部 。
但“每年”都有近50部破亿的国产片 , 对电影市场的内容创作还是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要有足够多具备票房能力的创作者存在 , 并且要保持稳定持续的创作力和类型化的能力 , 然后用比较低的成本去找到自己影片的观众 。
“需要在创作层面发力、创作出更多的好作品 , 还需要建设高水平的电影市场体系、壮大市场主体 , 保证中国电影的发展惠及更多的电影企业、电影创作者和电影观众 。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对毒眸说道 。
也只有这样 , 电影市场才可以在超级爆款影片之外 , 拥有更多“能打”的中等体量佳作 , 过分依赖头部爆款、档期内外冷热不均的问题才有机会得到改善 。 而彼时 , 我们或许可以在每年都有50部+的票房过亿的国产片里 , 想象一个盘子更大、内容供给和观众选择更多、更多人能赚到钱的健康市场的样貌 。
50部 , 甚至更多在讨论《“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下称“规划”)为什么把“每年”和“过亿”的影片定为50部左右之前 , 首先无法回避的是当下电影市场的几个“顽疾” 。
“市场存在着明显的‘二八效应’ , 甚至在今年的国庆档出现了‘一九效应’ , 一些新的情况、新的现象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 努力解决中国电影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 ”饶曙光说道 。 过去电影市场马太效应明显 , 大档期只有1、2部影片拿到百分之八九十的票房 , 这一点并不奇怪 。
每年50部过亿国产片,谁的机会?

文章插图

《长津湖》(图片来源:豆瓣)
但从今年的具体情况来看 , 对头部影片的依赖愈发严重了: 原本是最有票房产出能力的暑期档 , 在今年只有177亿的档期票房 , 较2019年蒸发了100多亿 , 即使是在新映影片数量上并没有缩水 , 但由于没有超级爆款影片出现 , 档期只能哑火; 而到了有《长津湖》上映的国庆档 , 大盘立刻一扫持续已久的低迷 , 靠着强片的拉动制造了一个火热的档期——
票房更加明显地集中在少数影片身上了 。 而一旦没有这样的影片出现 , 大盘就过分冷清、影院营收困难、一些品质还不错的小片被忽视 。 有从资深电影人曾对毒眸表示 , 院线市场头部效应日趋明显 , 很多中腰部影片的发行空间逐渐被挤压 , 很多电影的市场潜力并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