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亿胰岛素大战一触即发,原研药企应对集采的后手有哪些?

【300亿胰岛素大战一触即发,原研药企应对集采的后手有哪些?】糖尿病创新药的研发竞争,将会更加激烈 。
国家胰岛素专项带量采购即将于11月26日开标,中国当前286亿元规模(insight数据)胰岛素市场面临重构 。 据了解,国内有近2000万糖尿病患者依赖胰岛素治疗,二代胰岛素35-50元/支,三代胰岛素70-240元/支,部分产品价格高于英国等发达国家 。
出于生物制品的特点考虑,本次集采在规则设定上,采取了低淘汰率的方案,企业报价低于最高申报价40%即可入局 。 但中选不一定能保量,分组竞价的名次决定着中选企业可以分配到多少基础量、调出量,对于想争夺市场份额的新兴企业而言,价格厮杀在所难免 。
本次胰岛素集采的首年采购需求共报量2.14亿支,报量前医保方也曾号召医疗机构准确报量:除基础用量外,将降价后可能释放的增量考虑其中 。 从产品代际来看,三代胰岛素报量1.24亿支,占比58%,成为临床使用的主流;进口产品报量占比约七成,国产约三成 。
诺和诺德、礼来、赛诺菲三大跨国药企占据报量主导地位,合计占比达75%;紧随其后是国内深耕胰岛素的甘李药业、通化东宝;另有联邦制药、合肥天麦、江苏万邦等已有产品上市、但市场份额较小的企业 。
此番胰岛素集采落地后,原本近300亿的市场规模将骤然缩小,对三家跨国药企定然有较大冲击 。 从此前五批的国家药品集采结果来看,外资企业普遍不热衷于“大幅杀价”,即便是严重依赖医院市场的注射剂大品种,也有多家外企选择放弃 。 在处方外流的趋势下,院外市场成为原研药企的出路之一;而对于研发能力领先的企业而言,增长引擎已逐步转移至创新药,通过自研、并购等方式推陈出新 。
三巨头:糖尿病新药相继上市根据PDB数据,在中国胰岛素市场中,诺和诺德、赛诺菲、礼来的市场份额分别为48.5%、25.8%、10.3%,三者总和约为整体胰岛素市场的75% 。 在成熟产品基础上,三家都持续加码糖尿病领域的新药研发,这是其应对专利悬崖、集中带量采购等市场变化的关键后手 。
诺和诺德目前胰岛素在中国降糖药市场仍占半壁江山,但在美国等发达国家,胰岛素市场正在逐年萎缩,GLP-1RA、SGLT-2i等新型降糖药市场规模快速攀升 。 诺和诺德的糖尿病版块中,GLP-1RA产品利拉鲁肽、索马鲁肽、及GLP-1与长效胰岛素复方制剂相继在中国上市 。
从财报来看,GLP-1受体激动剂产品线已成为诺和诺德中国新的业绩增长点 。 2021年上半年,诺和诺德在中国的总营收80.52亿丹麦克朗(12.8亿美元),胰岛素产品线营收占比77%,仍是贡献业绩的主力 。 但从增速来看,以利拉鲁肽(诺和力)为代表的GLP-1产线在中国区营收8.33亿克朗(1.3亿美元),同比增长65.61%,远超胰岛素产品线8.39%的增幅 。

300亿胰岛素大战一触即发,原研药企应对集采的后手有哪些?

文章插图

诺和诺德2021年H1财报
利拉鲁肽等肽类降糖药被明确证实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 。 2017年,利拉鲁肽通过医保目录谈判,以410元/支的价格进入医保开始放量 。 今年4月,利拉鲁肽的“升级版”司美格鲁肽(诺和泰,国际通用名为索马鲁肽)在中国获批,作为长效GLP-1产品引发广泛关注 。
诺和泰是周制剂,每周皮下注射一次即可,且被证实对控制体重有显著作用,在国际市场上出道即“C位”,2021年上半年全球销售额达到140亿克朗(22.3亿美元) 。 2019年,中国GLP-1市场规模占总体降糖药的比重仅2.2%,与全球数据相比存在相当大的增长空间 。 未来,诺和力、诺和泰等新药可能将为诺和诺德中国贡献更多业绩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