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艺出圈,全靠“battle”( 三 )


“此外 , 大部分综艺都有造星的‘KPI’ , 哪怕是恋爱综艺等非竞技类综艺也是如此 。 素人嘉宾一旦有了一定数量忠实粉丝 , 就说明造星成功了 。 其中 , 比赛则是综艺造星的最快途径 。 淘汰赛制 , 就是突出强者的最好方式 , 因为在节目中他会PK到无数的人 , 每PK掉一个人 , 不仅能证实他的能力 , 而且也会吸引更多的粉丝 。 ”谭震表示 。
平时追星的小莉也表示自己更喜欢看选秀类综艺 , “哥哥妹妹们从默默无闻的练习生 , 到在舞台上一点点绽放光芒 , 让更多人看到并熟知 , 这个过程对我们粉丝来说是一件很励志且鼓舞人的事情 。 ”
而对于选手来说 , 比赛不仅自带话题性 , 而且可以与对手形成天然的强绑定关系 , 这种情况下 , 都不需要选手亲自下场“炒CP” , 只要两个人进入PK环节或有了竞争关系 , 就直接形成了强绑定关系 , 稍加互动或暗示 , 网友就会自发带上“CP滤镜” , 自己找“糖”嗑 。 比如《创造101》期间孟美岐和吴宣仪的“美宣CP” , 《脱口秀大会4》带火的“北志胜南广智CP”等等 , 令不少观众都“嗑”成了CP粉 , 而CP的绑定则又会进一步产生节目话题 。
不过 , 谭震也表示:“一档综艺 , 只要节目内容足够优秀 , 再精妙的赛制也不过是锦上添花 。 轮替赛、车轮战、积分赛、淘汰赛、复活制、上下位PK制 , 这些模式对强内容的节目 , 尤其是语言类 , 不会带来决定性影响 。 《脱口秀大会》的赛制虽然可以帮助节目捧出‘明星’ , 但节目最根本的逻辑还是要有好的段子 。 ”
其他综艺缘何被“抛弃”竞技类综艺占据上风的同时 , 其他类型综艺如慢综艺等非话题性的综艺也逐渐式微 。
2017年 , 《向往的生活》热播 , 口碑收视双收 , 带动了慢综艺在国内市场“异军突起” 。
彼时 , 《亲爱的客栈》《青春旅社》《漂亮的房子》《中餐厅》等同类型慢综艺先后产出 , 收视率和市场表现一度与《奔跑吧兄弟》《极限挑战》等快节奏真人秀分庭抗礼 。
然而 , 随着《向往的生活》《中餐厅》等节目播出到第五季 , 节目的口碑和收视已经大不如从前 。 除了越来越多的广告植入影响观看体验外 , 作为一个“综N代” , 不可避免地要进行节目创新或改版去吸引新的观众 , 而这也势必会流失节目“老粉” 。
另一方面 , 节目虽打着慢综艺的“旗号” , 但为了争取收视 , 不得不向流量妥协或主动制造话题 。 “明学”让《中餐厅3》大获成功后 , 后续不少慢综艺开始学习“创造话题” , 例如《亲爱的客栈》通过定KPI来放大矛盾冲突 , 成功引发节目外观众的“站队”与争吵 。 甚至部分节目会通过剪辑突出一些矛盾点 , 借力打力 , 让观众争吵以便收割话题流量 , 比如《五十公里桃花坞》就在第一期通过苏芒引出明星生活费问题 , 让网友们在各大社交媒体争论了几天 。
但这种过度追求“综艺感”、在节目中加入“快”元素的做法 , 也让一些本来向往宁静致远的田园生活的观众感到不适甚至反感 。
另一方面 , 观众对于慢综艺也进入了倦怠期 。 谭震告诉燃财经:“综艺节目也可以沿用时尚界的一句老话 , ‘时尚是个轮回’ 。 比如《跑男》刚播出期间 , 快节奏真人秀爆火 , 所以同期的节目全是快节奏 , 过了两三年后观众就会审美疲劳 , 于是《向往的生活》《漂亮的房子》等慢综艺开始出现了 , 但对于观众来说 , 看多了又会感到厌倦 , 于是现在快节奏综艺就又被需要了 。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