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流行的爱情观:我第一,爱情第二,ta 第三 。
1923 年,离现在将近 100年,北大哲学系教授张竞生在《晨报副刊》发表了自己的爱情四项定则,引发了一场爱情观的大讨论:
一、爱情是有条件的 。 这些条件包括感情、人格、才能、名誉、财产等项 。 条件愈完全,爱情愈浓厚 。
二、爱情是可比较的 。 爱情既是有条件的,所以同时就是可比较的东西 。 以组合爱情条件的多少和浓薄作为择偶标准,是人类心理中的必然定则 。
三、爱情是可以变迁的 。 有比较自然有选择,有选择自然希望善益求善,所以爱情是变迁的,不是凝固不变的 。
四、夫妻为朋友的一种 。 夫妻的关系与朋友的交好有相似的性质,不同之处是夫妻比密切的朋友更加密切,所以夫妻的爱情应比浓厚的友情更加浓厚,夫妻若无浓厚的爱情,就不免于离散 。
后来加入这场讨论的鲁迅认为,张竞生的观点恐怕要在25世纪才能得以实现 。
事实上,爱情观可能变化得比鲁迅所预计的更快 。
出于想要了解2021年中国年轻人对爱情的态度,现在的他们需要什么样的亲密的关系,为什么现在人们的爱情观是这样的,塔门在 11 月初开展了一次调查 。
调查共收回了 2628 份问卷 。 其中女性占了七成,六成年轻人目前处于单身,大多拥有本科及以上的学历,住在一线/新一线城市 。 90 后、95 后、00后占了样本数的 92.3% 。

文章插图
不只是恐婚,年轻人开始质疑婚姻制度——婚姻不再是一个人生必选项,不到四分之一的女性认为自己适合婚姻这次调查再一次证明,人们正在对婚姻失去兴趣 。 尤其是女性 。
超过一半的人(54.2%)对待婚姻制度的态度是:「不支持、不反对」 。
每二十个人里就有一个人认为「现在的婚姻制度已经过时,不适用维系亲密关系」 。
在效率至上的时代,婚姻越来越只是一种合作关系和社会契约 。
女性尤其意识到,自己进入婚姻的机会成本更高 。
在女性中,不到四分之一(23%)认为自己适合结婚,而男性却有 35% 。 但在对恋爱态度的调查中,没有发现这种性别差异 。 这说明在婚姻这件事上,女性更加谨慎 。
原因在于,爱情面对的是情感逻辑,而婚姻面对的是现实、制度逻辑 。 而这种本意为保障支持的制度设计,现在却可能让以结婚为目的的爱情看起来危险 。 日本女性主义学者上野千鹤子认为:浪漫爱情也许可以将女儿从「父亲的权力」中解放出来,而另一方面却会使其落入「丈夫的权力」中 。
许多家庭内部的角色,生孩子、养孩子、赡养年迈的父母、做家务,都随着结婚被打包在一起,但这种「捆绑销售」的对象依然是妻子 。 一项新研究表明,「和妻子一起做家务」依然是男性表达爱意的方式,而做家务对多数女性来说只是职责 。
在婚姻制度的逻辑下,男性看起来更像是集体得利者 。 在塔门的调查中,接近一半的男性支持婚姻制度,比女性多出近两成 。 而女性的结婚意愿明显低于男性 。 每 6 个不到的女性,就有一个恐婚,担心婚姻会伤害自己 。 如今,拥有经济自主权的女性也更勇于提出退出关系 。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数据,在全国离婚案件中,有 73.4% 都由女性提出 。
每 20 个人里,就有 1 个认为:现在的婚姻制度已经过时,不适用维系亲密关系

文章插图
在塔门的调查中,只有三分之一的年轻人支持婚姻制度,对婚姻更多的情绪,是审慎、消极,甚至敌对,也就是说,现如今,婚姻对爱情的霸权已经被消解 。 中国社科院和社科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 2008 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发现,超过半数的人认为「恐婚」已经是一个平常的社会现象 。 2020 年末,一篇《我是如何成为反婚主义者的?》大范围传播,作者是一名哥大博士,认为婚姻体制的本质是剥削和压榨女性,并希望女性应该更多理解这一点,再基于此做出更清醒的选择 。
- 为什么年轻人都想花9.9元做7天“爸妈”?
- mlb国内专柜是正品吗 中国mlb得到授权了吗
- 2021年过年你胖了多少斤?节后如何快速瘦下来?
- 换帅如换刀!谁能带领大众中国走上正轨?
- 指控|年轻人封控在家“炸厨房”,3天烧糊了2个锅……疫情之下,这种能力真的很关键
- 中国版Zara破产?本尊也站在了悬崖边
- “摊上事”了?三星中国做公益被起诉侵犯商标权,对方索赔300万
- 迎接数千亿中国医药市场变局,赛诺菲的打法是加速数字创新生态建设
- 起死回生?拉夏贝尔遭遇野性消费,申请破产的“中国版ZARA”又活了?
- 2021年陆奇眼中的未来:“元宇宙”、“智能汽车”与中国新经济时代的主旋律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