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龙:成于辣条,困于辣条( 三 )


三只松鼠等一开始做种子及坚果炒货起家 , 现在业务领域已经基本拓展至休闲食品全品类 。 这些发端于坚果、蜜饯的品牌 , 打的是健康和高端的品牌形象 , 主要通过线上电商渠道销售 。
而卫龙从做调味面制品(辣条)开始 , 现在业务主要包括调味面制品、蔬菜制品和豆制品三大类 , 主要依靠线下销售渠道 。 品牌定位上 , 辣条即使包装得高端 , 也无法成为健康食品 。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 卫龙与涪陵榨菜、洽洽食品有一些相似性 , 同样走的是“独特的品类+占领消费者心智+强大的线下渠道”路线 。
但与洽洽食品和涪陵榨菜对比 , 卫龙的估值依旧偏高 。 按照卫龙2020年8.19亿元的净利润和目前600亿估值计算 , 对应的PE为73.34倍 , 而目前洽洽和涪陵榨菜对应的静态PE分别为34.33、38.22 , 远低于卫龙估值水平 。
从行业规模来看 , 卫龙的估值也有些站不住脚 。
招股书数据显示 , 按零售额计算 , 2020年中国休闲食品行业的市场规模为人民币7749亿元 , 预计2020年至2025年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7.3% , 2025年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人民币11014亿元 。 而卫龙占整体市场份额的1.2% , 也就是说其市场份额为92.988亿元 。
再看卫龙的营收结构 , 2021年上半年 , 卫龙调味面制品收入14.01亿元 , 占比60.9%;蔬菜制品收入7.93亿元 , 占比34.4%;豆干制品收入1.09亿元 , 占比4.7% 。 可以看出 , 调味面制品是卫龙的主要业务 , 其次是蔬菜制品 , 二者给卫龙带来的营收占比超95% 。

卫龙:成于辣条,困于辣条

文章插图

而2020年中国调味面制品市场规模为412亿元 , 辣味休闲蔬菜制品市场规模为223亿元 , 2025年将分别增长至672亿元和512亿元 。 按零售额计 , 卫龙在调味面制品和辣味休闲蔬菜制品市场中市场份额均位列第一 , 分别为13.8%和10.8% 。 按此计算 , 2020年卫龙两大主要业务的市场份额分别为75.81亿元和24.08亿元 。
即使行业市场集中度偏低、仍有一定的增长空间 , 但成长性和盈利能力再好 , 也越不过行业天花板 , 卫龙的600亿估值 , 已经与其主要业务目前的整体市场规模不相上下 。
想要用一级市场的估值 , 去说服二级市场的投资人 , 卫龙急需讲出一个新故事 。
前后受困的多元化两次递交上市申请的卫龙 , 显然不甘于在几百亿的辣条市场里打转 , 而是瞄准了近万亿市场规模的休闲零食市场 。 这也意味着 , 卫龙或许终究将和三只松鼠、良品铺子等成为对手 。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告诉亿欧EqualOcean , 很多头部食品公司 , 走的都是“多品牌、多品类、多场景、多渠道、多消费人群”的五多战略 , 开始做主打产品 , 主业做强之后再做品类的多元化 , 卫龙也不会例外 。
从2017年开始 , 卫龙就在品牌扩张和产品多元化上积极尝试 。 招股书显示 , 卫龙调味面制品包括面筋、辣棒、亲嘴烧等 , 蔬菜制品包括魔芋爽及风吃海带等;豆制品则包括软豆皮、78°卤蛋、亲嘴豆干、肉制品等 。
卫龙的多元化布局与三只松鼠、良品铺子覆盖休闲食品全领域不同 , 目前产品主要还是以辣味为主 。 前期成功的品牌营销让“卫龙是一家做辣条的企业”深入人心 , 如果去做了糕点、果脯蜜饯等 , 会扰乱消费者的品牌认知 , 也让卫龙在新品类中竞争受限 。
从营收数据来看 , 卫龙的多元化战略效果还不太明显 , 调味面制品依然扛起了公司的营收大旗 , 但占比正逐步缩减 。 2018-2020年 , 卫龙辣条的收入分别为21.62亿、24.75亿和26.90亿元 , 占收入比重分别为78.6%、73.1%、65.3%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