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打头的城市名称 中国城市名称的含义

中国城市名称的含义(月打头的城市名称)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我国经济高速增长 。 与之相适应,城市化水平大大提升,城市发展与建设速度加快 。 各城市政府也纷纷加大投入和建设力度,从城市的外观形态到内在经济结构对城市进行全方位的改造与调整 。 其中,为提高城市知名度,加快发展步伐,从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一些城市政府将城市名称纳入城市发展的考察范围之内,城市更名也在这时作为城市管理者发展城市经济、改善城市形象的一种手段登上了历史舞台 。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有许多城市更改了城市名称或正在申请更名 。 根据城镇规划君何方洪统计,我国自从1979年至2022年1月,城市行政区划涉及市或市辖区的更名总数为415个,其中涉及市的更名有144个,市辖区更名271个,其中涉及以旅游景区或旅游亮点更名的旅游城市就有16个以上 。 在这些更名的城市中,有成功的案例,也不乏失败的教训,还有一部分更名作用并不明显的情况 。 在褒贬不一的舆论声中,更名现象却有愈演愈烈之势 。 更名的类型也在悄然地发生变化,更名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开始由城市向乡、镇等下一级行政区域辐射 。
图一:改革开发以来我国更名城市统计表
图二:我国曾更改过城市名的旅游城市
一、城市更名及我国城市更名现象
城市更名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孤立的事件,涉及多方面的制约因素以及连锁反应式的效应关系,其具有独特的内在规定性 。
(一)城市名称及其变更
城市更名简单地讲就是为城市更改名称,在语法结构上与企业更名、个人更名是相通的 。 城市更名的主体是城市管理者即城市政府,城市改什么样的名字往往是由城市政府提出的客体是城市的名字 。 但城市更名又不像企业更名或个人更名那么简单,城市更名的条件与程序也较为复杂,这主要是由城市名称的特殊性质所决定的 。
1、城市名称的公共性
城市的名称是城市的公共产品,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 。 首先,城市名称是基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人文传统或地理因素等而形成的城市代码,是一城市区别与其他城市的重要标志 。 这些城市代码往往反映城市的某些特点,如城市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人文风俗、历史典故等等,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人文价值 。 而这些价值并不归某个独立的组织或个人所有,而归城市居民乃至整个国家所共同拥有 。
其次,城市名称与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 在日常生活中,城市名称往往与户籍管理、身份区分甚至是社会认同联系在一起 。 从政治认同的角度来看,城市名称是社会成员形成必要的归属感与认同感的重要因素,比如来自同一城市的两个居民之间往往更容易产生一种本能的情感联系,尽管这两个社会成员并不熟悉,并不了解对方的实际情况 。 而对城市名称的使用是产生这种情感认同的重要依据之一 。 对于城市范围内的社会成员来说,城市名称也是形成地域和文化归属感的载体,是该社会群体维持稳定关系的重要纽带 。 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是三峡移民,村民搬出原有村落,搬入新村之后,虽然原有村落成员没有发生变化,但由于地域和村庄名称的改变,原有的邻里关系也不复存在,村庄的整体性和集体意识都受到了削弱 。
最后,在当今时代城市名称是城市公共资产的组成部分 。 随着世界经济发展模式的演进和城市管理思维的创新,城市名称不再仅仅作为城市的附属物而存在,其逐渐构成城市无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 从时下比较流行的经营城市的理念出发,城市名称同商品名称一样具有一定的品牌效应 。 城市政府可以通过对城市名称的使用、宣传、维护等形式树立城市的品牌地位,增加城市竞争力与吸引力,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 。 在这一方面,城市政府往往以管理者身份对城市名称及其价值进行保护和开发,而由城市名称所引发的城市资产的增殖最终受惠者是普遍的城市居民 。 因此,城市名称也构成城市公共资产的组成部分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