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分析 | 新造车来到赛点,谁能今年卖到10万台?( 二 )


估计除了处于开拓期,交付数据不佳之外,还要考虑的一个因素是,关税叠加碳排放政策,导致在欧洲卖车,有不少长尾的成本问题 。
尤其是,欧洲即将在2024年推行碳边境调节税,以及欧洲对汽车生产制造过程中的碳足迹统计,涉及到电池的回收、利用环节 。 这需要电池供应商,在当地建立相对完整的制造和回收产业链 。 而目前,国内主力电池公司宁德时代,显然还未做足准备,其主要工厂都在国内,欧洲的图根工厂也未完全投入运转 。
“如果到2024年,欧洲相关的强制法规出台,算起碳足迹的总账,车企基本上就卖一台亏一台 。 ”一位车企高管向36氪直言 。 这些因素或许也让车企对欧洲市场怀有部分观望心态 。
【焦点分析 | 新造车来到赛点,谁能今年卖到10万台?】年产销10万台,对于追求规模化的汽车制造业来说,是一个关键的盈亏平衡点 。 但是对于重视研发和服务运营投入的新造车公司来说,年销10万台显然难以满足扭亏为盈的需求,特斯拉将百万级的Model S和X卖到10.3万辆的2017年,也依然处于亏损状态 。
蔚来、小鹏汽车和理想汽车等,也在胶着军备赛跑,不光线下发起渠道和充电站的“抢地”大战, 研发方面,也展开人才和投入竞赛,目前,三家公司的研发投入占比都超过10%,小鹏汽车更是超过20% 。 人才方面,也在高薪抢人 。
蔚来内部的一次全员会上,甚至有老员工向李斌发难:今年从外部招的人是不是工资都给的太高?李斌无奈回应,“我们有500亿的现金储备,应该重视人才 。 ”而李想和何小鹏每天都会抽出时间面试三个甚至以上高级人才 。
年销10万台的商业意义不像从前,但战略意义同样存在 。 分别从服务、技术和产品等差异化路线切入的三家头部公司,如何在越滚越大的销量雪球中,找到成本边际效应最大,生命力最持久的路径,在当下至关重要 。 否则,销量的基数越大,商业困境将越发明显,而这会决定未来5年,谁还能成功留在牌桌上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