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良好生活习惯 关注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

■马丽萍

保持良好生活习惯 关注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

文章插图
一到冬季,“猝死”一词频频出现在大众眼中 。鲜活的生命在分秒间消逝,不免让人感慨世事难料 。但事实上,猝死不分年龄,人人都应警惕 。当一件件令人扼腕的事件发生时,大众也应拉响预防警报,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时刻关注自己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 。
大部分猝死有迹可循,预防是关键
猝死,指病人在发病后6小时内自然发生、出乎意料的死亡 。猝死中约80%是心源性猝死,心源性猝死是以意识丧失为特征的、由心脏原因引起的突然死亡,是猝死的罪魁祸首 。
心源性猝死者常常生前就有基础心脏病,或一些隐匿的心脏问题 。据推测,我国每年有54.4万心源性猝死发生,即每分钟就有一名心源性猝死者 。猝死看似突发,实则大部分有迹可循,因此预防是关键 。
预防猝死请牢记:一查、二诊、三习惯、不骄不躁保健康 。
1.一查,即定期体格检查 。定期体检可以在无症状时早发现部分疾病,但体检并不能发现所有病症 。体检正常,不代表不会猝死 。
2.二诊,即身体不适时不要硬撑,及时就诊 。尤其是活动或劳累后出现胸闷、胸痛或腹痛等,休息后好转的人;明显心慌,伴头晕或双眼发黑的人;突发短暂意识丧失,很快恢复的人;不明原因疲乏的人 。这些人群都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
3.三习惯,即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戒烟限酒,避免暴饮暴食,保持情绪稳定,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度运动,做到劳逸结合 。如压力过大、持续熬夜、缺乏锻炼、吸烟、过量嗜酒,过度兴奋或悲伤等均可能诱发猝死 。
4.不骄不躁保健康,重要的是一个“稳”字,特别要重视预防运动性猝死 。为了健康的身体,我们需要运动,但必须要科学运动,保持良好心态,才能保证健康生活 。
健身运动前,要认识自身的身体状态,运动应循序渐进,量力而行 。拒绝高强度过量运动 。运动中出现不适症状如心慌、头晕、头痛、胸闷、胸痛、腹痛等应立即停止运动并休息 。运动前保证热身,运动后做缓冲动作如拉伸等 。雾霾天尽量不要进行户外运动 。遇感冒、腹泻等要休息,不要运动 。熬夜后不要做剧烈运动 。切记:运动是一种放松,但不能代替睡眠和休息,不要让我们的身体在精神上和体力上连轴转 。
对于进行高强度长时程的运动,在运动前需要进行心血管疾病筛查 。运动前要保证睡眠及身体状态良好;运动前要充分热身;运动中及时补充能量如运动饮料等;运动中出现不适立即中止运动,不要硬撑 。要知道,马拉松赛的最后3公里是猝死的高发点,所以要尽量避免最后拼命冲刺 。运动后不要立即停下来,应做一些缓冲动作 。
适度运动有利身体健康,但过量运动很危险,对一般人来说最大运动心率=(220-年龄)×0.8 。
5.冬季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发的时节,也是猝死高发季 。寒冷是猝死的推手,在寒冷刺激下,血管收缩,心脏负担加重 。因此冬季御寒保暖很重要,出门要戴帽子、围巾,注意脚部、前胸后背的保暖等 。室外健身运动要注意戴帽子及着装合理搭配,如里面穿速干衣,中间穿保暖服,最外面穿防风衣等 。
抓住“黄金4分钟”,学会急救挽救生命
心源性猝死若得不到及时救zhi,4到6分钟脑细胞就会开始出现不可逆的损害,因此在心源性猝死的抢救中有“黄金4分钟”之说 。作为diyi目击者尽快识别和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CPR)是病人存活的关键 。
CPR应该是生活必备技能,您的援手可以使得心源性猝死病人增加2到3倍生存机会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