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一首诗让你读出爱情,人生与死亡?( 九 )


这首诗的具体写作年代不详 。它可能是作者自己生活的自我写照 。据说,作者先是爱过“崔莺莺”,后来又有新欢 。因此,有人便认为元稹在爱情生活上是非常轻薄的,从而也就否定了这首《离思》诗的应有价值 。我认为,今天我们评论古典文学的价值,并不能依据作者私人的生活如何来作为评价其文学作品的标准 。文学作品往往会突破作者的思想局限,产生巨大的社会效果 。我们评价元稹这首诗,也应从它产生的积极社会效果着眼,给其艺术价值以充分的肯定 。而不应联系作者私人生活问题,去贬低它客观存在的审美意义 。
原诗以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隐喻爱情之深广笃厚,见过大海、巫山,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除了诗人所念、钟爱的女子,再也没有能使我动情的女子了 。诗人的这个“心上人”,据说是双文,即诗人所写传奇《莺莺传》中的莺莺,诗人因双文出身寒门而抛弃她后,有八九年“不向花回顾”(《梦游春七十韵》) 。又有人说紫诗是为悼念亡妻韦丛而作,韦丛出身高门,美丽贤慧,27岁早逝后,诗人曾表示誓不再娶(《遣悲怀·之三》) 。两句诗化用典故,取譬极高 。前句典出《孟子·尽心上》“观于海者难为水”;后句典出宋玉《高唐赋序》“姜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 。后人引用这两句诗,多喻指对爱情的忠诚,说明非伊莫属、爱不另与 。这两句诗还简缩为成语“曾经沧海” 。
“取次花丛懒回顾“ 。自己信步经过“花丛”,却懒于顾视,表示自己对其他女色已无眷恋之心 。这种心境绝不是一般的“万花丛中过,片叶不粘身”那种潇洒做作与虚伪,而是情到深处,万念俱灰的真诚 。为什么会这样呢?末句“半缘修道半缘君”便体现了诗人亡妻之后的孤寂情怀 。元稹一生精修佛学,尊佛奉道 。“修道”也可理解为研习品行学问 。诗人思妻之情深厚,无法解脱,于是寄托于修道之中 。其实,“半缘修道”也好,“半缘君”也罢,都表达了诗人的郁郁心情,其忧思之情是一致的 。

有没有一首诗让你读出爱情,人生与死亡?

文章插图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
【译文】春风轻轻地吹,那样温柔 。含着愁意,我向远望,空旷的原野无边际 。油然而生春怨千丝万缕,夕阳斜照碧色的草地,朦朦胧胧,那景致更是伤感迷离 。我久久地无言站立,谁能理解我此时的心意?本打算狂饮大醉一场,消我心中愁闷 。可是对着美酒歌舞,虽然强装寻欢求乐,却感到索然无味 。因为相思,可我为了你,我宁可忍受一切,日日消瘦,一再憔悴 。
这是一首怀人词 。上片写登高望远,离愁油然而生 。“伫倚危楼风细细”,“危楼”,暗示抒情主人公立足既高,游目必远 。“伫倚”,则见出主人公凭栏之久与怀想之深 。但始料未及,“伫倚”的结果却是“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春愁”,即怀远盼归之离愁 。不说“春愁”潜滋暗长于心田,反说它从遥远的天际生出,一方面是力避庸常,试图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象,增加画面的视觉性与流动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其“春愁”是由天际景物所触发 。
接着,“草色烟光”句便展示主人公望断天涯时所见之景 。而“无言谁会”句既是徒自凭栏、希望成空的感喟,也是不见伊人、心曲难诉的慨叹 。“无言”二字,若有万千思绪 。
下片写主人公为消释离愁,决意痛饮狂歌:“拟把疏狂图一醉” 。但强颜为欢,终觉“无味” 。从“拟把”到“无味”,笔势开阖动荡,颇具波澜 。结穴“衣带渐宽”二句以健笔写柔情,自誓甘愿为思念伊人而日渐消瘦与憔悴 。“终不悔”即“之死无靡它”之意,表现了主人公的坚毅性格与执着的态度,词境也因此得以升华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