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诗仅四句,即有三句采用比喻手法 。一、二两句,破空而来,暗喻手法绝高,几乎令人捉摸不到作者笔意所在 。“曾经沧海难为水” 。是从孟子“观于海者难为水”《孟子·尽心篇》)脱化而来 。诗句表面上是说,曾经观看过茫茫的大海,对那小小的细流,是不会看在眼里的 。它是用大海与河水相比 。海面广阔,沧茫无际,雄浑无比,可谓壮观 。河水,只不过是举目即可望穿的细流,不足为观 。写得意境雄浑深远 。然而,这只是表面的意思,其中还蕴含着深刻的思想 。第二句,是使用宋玉《高唐赋》里“巫山云雨”的典故 。《高唐赋》序说:战国时代,楚襄王的“先王”(指楚怀王),曾游云梦高唐之台,“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愿荐枕席,王因幸之” 。此女即“巫山之女” 。她别离楚王时说:“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 。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楚王旦朝视之,果如其言,因此就为她立庙号曰“朝云” 。显而易见,宋玉所谓“巫山之云”,——“朝云”,不过是神女的化身 。元稹所谓“除却巫山不是云”,表面是说:除了巫山上的彩云,其他所有的云彩,都不足观 。其实,他是巧妙地使用“朝云”的典故,把它比作心爱的女子,充分地表达了对那个女子的真挚感情 。诗人表明,除此女子,纵有倾城国色、绝代佳人,也不能打动他的心,取得他的欢心和爱慕 。只有那个女子,才能使他倾心相爱 。写得感情炽热,又含蓄蕴藉 。
第三句“取次花丛懒回顾”,是用花比人 。是说我即使走到盛开的花丛里,也毫不留心地过去,懒得回头观看 。为什么他无心去观赏迎入眼帘的盛开花朵呢?第四句“半缘修道半缘君”便作了回答 。含意是说他对世事,看破红尘,去修道的原故,这是其一 。其二,是因为他失去心爱的她,再也不想看别的“花”了 。统观全诗,不难看出,“取次花丛懒回顾”的原因,还是因为失去了“君” 。“半缘修道”之说,只不过是遁辞罢了 。
古代诗评家,曾经说这首诗是作者为其曾经相爱的韦丛的悼亡诗,或臆断为诗人“与莺莺在闺中狎昵之游戏”的自我写照 。此等说法,皆缺乏史料根据 。
作者在这首诗里采用种种比喻手法,曲折地表达对曾经相爱的女伴的深情,前三句紧扣主题,层层递进,最后一句才用画龙点睛之笔,揭示主题 。这种写法构思集中,意脉贯通,清晰可见,感情跳动性不大 。并不象古典诗词中有些作品那样,感情跳动幅度太大,象电影的蒙太奇镜头那样,令人几乎看不到端倪 。譬如 。辛弃疾《念奴娇》(野棠花落),描写对歌女的留恋和思慕的复杂心情,感情跳跃幅度特别大 。它忽而写往昔的“轻别”;忽而写今日“故地重游”,楼空人去 。物是人非,忽而又写幻想明朝“尊前重见,镜里花难折” 。其中省略许多衔接,思绪奔腾飞跃,令人颇费寻觅 。当然,这并不是说,可以用感情跳跃幅度的大小,来作为评价作品优劣的标准 。辛弃疾这首词也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审美价值极高 。
在描写爱情的古典诗词中.有不少名篇佳作,都一直为人们喜闻乐见,引起人们的共鸣 。譬如,王维的《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它是用形象鲜明的红豆,象征美好而坚贞的爱情 。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诗句,是用一种执着到底的精神,表达对爱情坚贞不渝、海枯石烂、永不变心的衷情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两句,则与王、李写爱情的诗不同,它是用一种绝对肯定与否定的生动比喻 。来表达对爱情的至诚和专一 。正由于它与众不同,所以能引起因为种种原因而失去爱人的人们的强烈共鸣 。有人把这两句诗写在文学作品里 。也有人写在书信中,用来表达对对方的痴情 。这就充分说明元稹这首诗具有巨大的影响和艺术感染力 。
- 卧室朝阳的窗台放一盆什么花比较好?
- 父母个子矮,孩子如何科学长高?
- 你有没有错过一个人,就感觉这辈子再也不相信爱情?
- 在日本动画的历史长河中,哪部动画的哪一集可以称为神回?
- 买一个学士学位要多少钱 学士学位怎么考
- 电影或电视剧里,有哪些超经典的台词让你记了一辈子?
- 一年级与春天有关的诗 描写春天的诗句一年级
- 寒假马上过去,用一句话来总结你的寒假生活?
- 急要一个幽默老师的外貌描写?
- 有没有可以配情侣衫的潮牌?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