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养蜂业的发展
(公元前16世纪至1840年)中国古代蜂业发展的特点是历史悠久,先由人们以原始方式猎取野生蜂的产品,逐渐过渡到粗放饲养中华,并对进行简单的加工与利用;由被动地遭受蜂螫和设法回避蜂螫,逐渐意识到通过蜂螫可以祛除人体的某些疾患,进而产生了最古老的蜂螫疗法。
 就蜂产品的加工利用及蜂螫疗法的进展与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相比,前者领先于后者。中国古代蜂业,按其科学技术的进展,大致可划分为3个发展时期。
一、蜂产品原始利用时期
自从人类由自然界发现蜜蜂的存在,进展到利用野生蜜蜂资源为自身的生存和健康服务,它反映了社会文明的进步,同时也证明了养蜂生产已进入了启蒙阶段。
(一)、蜂子与的采收 从原始社会到渔猎社会,中华民族的祖先出自于本能的生存需要,在采集天然植物与捕猎动物的同时,就从树洞、岩穴里的野生蜂的蜂窝中猎取蜂蜜、蜂子果腹。
 最初是捣毁蜂窝,烧死蜜蜂,掠食巢蜜、蜂子。
 其后,人们有意识地利用再生产能力,学会用烟熏驱蜂,保留部窝,获取蜜、蜡和蜂子。
 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们在采收蜜、蜡和蜂子的实践中,又学会了用泥草、牛粪等涂抹蜂窝洞口,并留一小孔,让蜜蜂出入,最后在树干上刻痕为记,以示蜂窝有主,按时采收蜜蜂产品。
 这一事实说明中华民族的祖先在当时已经产生了原始养蜂意识。这种采收蜂产品的方法,在云南部分少数民族中沿用至今。
(二)蜂产品与蜂螫疗法的初步应用 这个时期,人们对蜜蜂的习性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对蜂蜜、蜂子等天然产物的利用也不断进步。
 在《诗经?周颂?小毖》(公元前11世纪至前771年)中记载:“莫予荓蜂,自求辛螫”,即警告人们不要激怒蜜蜂,以免遭螫。东周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前256年),人们已开始用蜂螫治病,在《黄帝内经》中记载了蜂螫疗法。当时对蜂产品的利用主要用于食品。
 《礼记?内则》(公元前3世纪)有“子事父母、枣栗饴蜜以甘之,”和“雀、鷃、蜩、 皆可供应用,则自古食之矣”和“蜩、 、鲜之,人君燕食”的记载(注: 即蜂幼虫和蛹)。
 这些说明在2300年前,甜美的蜂蜜被用于孝敬老人和长者,营养价值很高的蜂和蝉的幼虫是帝王贵族的珍贵食品。
 在《楚辞?招魂》(公元前340年至前278年)记有“瑶浆蜜勺”和“粔籹蜜饵”之句,即用蜜调制成蜜酒,用蜜与米、面做成蜜饵等古代蜂蜜食品。
 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3年)在岭南——今广东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一带已有用蜂蜡制作蜡烛的工艺。
二、从移养到家庭养蜂时期 从自生自灭状态下的野生蜜蜂巢穴中采收峰产品,逐渐转变为将野生蜂收回家中驯化饲养,它标志着中国古代养蜂的开端,同时说明了中华民族的祖先对蜜蜂认识上的一次飞跃。
 从此,为中国养蜂科学的发展和中华蜜蜂传统饲养方法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一)的形成和发展 东汉时期(25年至220年),养蜂先驱者为便于采收蜂产品,开始了移养蜜蜂,他们砍下附近有野生蜂窝的树干,挂在屋檐下饲养。这一进步,对以后深入地观察蜜蜂生活习性,改进饲养方法,提高养蜂技术创造了有利条件。 魏晋南北朝(220年至581年)张华著《博物志》记载了山区养蜂者“以木为器”,“以蜜蜡涂器内外令遍,安檐下或庭前诱引野生蜂,春月筑窠生育”。
 还有郑辑之著《水嘉地志》(420年至479年)记述了家人“以蜜涂桶”、“举群悉至”的诱引分蜂群的技术。 晋代皇甫谧著《高士传》,记述了汉代一位养蜂先驱姜岐,传授养蜂、养豕技术,教授天下,营业者300余人,民从而居之者数千家。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