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养蜂业的发展( 二 )
皇甫谧赞他:“牧豕调蜂,天涯笑傲。”说明中国古代已经有人注重传授养蜂技术。 当时人们对蜂群的筑巢、分蜂等生物学特性的观察都作了记载。276年至324年,郭璞的《蜜蜂赋》首次记述了蜂群中有“吮琼”、“营堂”、“阍卫”等分工,认识到蜜蜂是社会昆虫。
还有“咀嚼华滋,酿以为蜜”的词句。这个时期养蜂已由移养的半人工状态,进步为用原木仿制蜂窝的家庭养蜂初级阶段。
(二)蜂产品的简单加工和扩大利用 这个时期,人们对蜂产品的应用及加工技术有了一定发展。
《神农本草经》一书(公元前1-2世纪)记载了“久服蜂子,令人光泽,好颜色,不老”,并将、蜂子、蜜蜡列为医药的“上品”,指出蜂蜜有“除百病,和百药”之功效。
三国时期(220年至280年)的《吴志?孙亮传》中记载:“使黄门中藏取蜜渍梅”,这说明当时人们已用蜂蜜作为防腐剂贮存果品了。
这个时期对蜂蜡的应用较为广泛,除了用蜂蜡涂屐、制作印章和工艺品外,于汉代发明了蜡缬(即蜡染丝织品)技术。此后,蜡染纺织品成为历代皇宫的贡品,相传至今,仍备受人们青睐。
三、专业蜂场的形成时期 中国养蜂生产技术和科学理论的日趋进步,产生了专业蜂场。
(一)技术进步促进了养蜂生产发展
唐代养蜂者段成式,在所著的《酉阳杂俎》一书中记载“相蜂(即雄蜂)生三、四月,黑色”。“‘相蜂’过冬,蜂族必空”等生物学特性。
韩鄂(900年左右)在所著的《四时纂要》中把 “六月开蜜”列为农家事宜。宋、元时期(960年至1368年)是中华蜜蜂人工饲养的重要时期。
从宋代开始,对防治蜘蛛、蚂蚁、蛇、雀、蝙蝠、狐狸等蜜蜂的敌害,就已有了记载。
元代名士刘基所著的《郁离子?灵丘丈人》一书记载了灵丘丈人父子两代经营一个专业蜂场盛衰演变情况,从而总结出:根据蜜源情况建场选址、蜂群四季管理和繁殖、合并蜂群增强群势、取蜜方法和原则、防治敌害等一系列养蜂经验和技术措施。
该书记载了“刳木以为蜂之宫,不罅不 ”,是“五五为伍,一人司之”,这说明当时中国已出现了原始木制蜂箱,而且养蜂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布局。
该书还记载:“蕃则纵之析之,寡则与之裒之,不使有二王”,意思是群势强就可以进行人工分蜂,群势弱则加强饲喂,以强补弱;一窝中不能有两只并存。 此外,在养蜂技术上还有一些重要发明,如两人配合用烟驱、蜜诱的方法收集分蜂群,还有三面撒水扬尘,阻其蜂路和撤土追捕蜂群的方法;
至晚蜂息再转移蜂群的经验;用薄荷叶涂手涂面和用草衣蔽身防蜂螫的方法等。
1819年博物学家郝懿行编著的《蜂衙小记》,对蜜蜂生物学特性、养蜂技术、养蜂经验等都作了记载,成为中国第一部养蜂专著。
当时养蜂生产规模已很可观,一般农户养蜂十多窝(群)。养蜂者在生产实践中,对蜜蜂的生物学特点的观察更为深入细致,同时进行一些科学研究。
明清的一些学者对蜜蜂个体发育四个阶段的虫态分别进行了描述。
明代徐光启研究了雨水、花木和蜂蜜的关系,总结了利用物候学预测当年产蜜丰歉的方法。明清间的《致富奇书》中记载:“先照蜂巢式,再做方匣一二层……,令蜂作蜜脾子于下”,这不但说明当时的饲养管理方式有了创新,同时出现了中国第一代原始继箱。
浙江、江苏、湖南、广东一带,对原始继箱加以改进,创造了嘉湖式、温州式、横式蔑篓式和方形多层木箱等等。蒲松龄(1640-1715年)在他的《农桑经》中指出:“门户清净,来往不繁,经营不勤”是分蜂的预兆。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