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赏析 临江仙夜登小阁翻译( 二 )


下片感怀 。“二十余年如一梦 , 此身虽在堪惊 。”作者在政和三年(1113)做官后 , 曾遭谪贬;特别是靖康之变 , 北宋沦亡 , 他逃到南方 , 饱尝了颠沛流离、国破家亡的痛苦 。残酷的现实和往昔的一切形成鲜明的对照 , 很自然会有一场恶梦的感触 。这两句概括了这段时间里国家和个人的激剧变化的情况 。这里 , 作者以饱蘸着久历艰难和劫后余生的血泪的笔触 , 写下这感慨深沉的诗句 , 发人深思 , 启人遐想 。经历了国破家亡 , 战事连连之后 , 曾在一起吟诗饮酒的豪杰们如今散落各方 , 九死一生 , 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痛油然而生 。接着写道:“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 , 渔唱起三更 。”“闲登”句是说:我闲散无聊地登上小阁 , 观看这雨后新晴的月色 。这句点题 , 写明作此词的时间、地点和心境 。“新晴”与“长沟流月”照应 , 巧妙地将忆中之事与目前的处境联系起来 , 作者今昔不同的精神状况从中得以再现 。“古今多少事 , 渔唱起三更 。”词的末了两句大大地拓展了感慨的内涵 , 使之超越了自身的经历和友情的范围 , 而把目光转向历史和人生 , 去作哲理性的思考 。这两句是说 , 古往今来的大事已经转瞬即逝了 , 只有把它们编成歌的渔夫 , 还在那半夜三更里低声歌唱 。这是低沉的感叹 , 软弱的呻吟 , 无能为力的自我表白 。“古今多少事”五字中 , 昔时相聚的“豪英”和后来遭遇的“堪惊” , 都得以包容 。问题是提出来了 , 却没有答案 。代替回答的只有“渔唱起三更”这令人惕然警觉的凄清情景 。这种看破世情、回避现实的消极态度 , 从侧面显示诗人对现实的极度不满 , 这是乱世怀古伤今的主题 。把国家兴亡、人生穷通的大感慨 , 付之于渔唱 , 是文学中从《楚辞·渔父》开始 , 逐渐形成的一种传统意象 。诗词中都有 , 如王维《酬张少府》诗云:“君问穷通理 , 渔歌入浦深”即是 。直至清代 , 孔尚任写明朝亡国之痛的《桃花扇》也还把渔樵晚唱作为全戏的尾声余韵 。此词的结尾 , 正利用这一意象来表达自己内心寂寞悲凉的情绪 , 同时又因以景语来代替叙事抒情 , 而能收到宕出远神的艺术效果 。
此词直抒胸臆 , 表情达意真切感人 , 通过上下两片的今昔对比 , 萌生对家国和人生的惊叹与感慨 , 韵味深远绵长 。
名家评价
宋·胡仔《若溪渔隐丛话》:此数语奇丽 , 《简斋集》后载数词 , 惟此词为优 。
宋·刘辰翁《须溪评点简斋集》:词情俱尽 , 俯仰如新 。
宋·张炎《词源》:词之难于令曲 , 如诗之难于绝句 , 不过十数句 , 一句一字闲不得 。末句最当留意 , 有有余不尽之意始佳 。当以唐《花间集》中韦庄、温飞卿为则 。又如冯延巳、贺方回、吴梦窗亦有妙处 。至若陈简斋“杏花疏影里 , 吹笛到天明”之句 , 真自然而然 。大抵前辈不留意于此 , 有一两曲脍炙人口 , 余多近乎率 。近代词人却有用功于此者 。倘以为专门之学 , 亦词家射雕手 。
金·元好问《自题乐府引》:世所传乐府多矣 , 如······陈去非怀旧云:“忆昔午桥桥下饮······ 。”如此等类 , 诗家谓之一言外句 , 含咀之久 , 不传之妙 , 隐然眉睫间 。惟具眼者乃能赏之 。古有之 , 人莫不饮食 , 鲜能知味 , 譬之羸牸老羝 , 千煮百炼 , 椒桂之香逆于人鼻 , 然一吮之后 , 败絮满口 , 成厌而吐之矣 。必若金头大鹅 , 盐养之再宿 , 使一老奚知火候者烹之 , 肤黄肪白 , 愈嚼而味愈出 , 乃可言其隽永耳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