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与义
朝代:宋
忆昔午桥桥上饮 ,
坐中多是豪英 。
长沟流月去无声 。
杏花疏影里 ,
吹笛到天明 。
二十余年如一梦 ,
此身虽在堪惊 。
闲登小阁看新晴 。
古今多少事 ,
渔唱起三更 。
注释译文
词语注释
⑴临江仙:词牌名 , 又称《鸳鸯梦》《雁后归》《庭院深深》 。双调 , 上片五句 , 押三平韵 , 三十字;下片同 , 共六十字 。
⑵旧游:昔日的游览 。洛中:指洛阳一带 。
⑶午桥:在洛阳南面 。坐中:在一起喝酒的人 。
⑷豪英:出色的人物 。
⑸长沟流月:月光随着流水悄悄地消逝 。月去无声:表示月亮西沉 , 夜深了 。
⑹疏影:稀疏的影子 。
⑺二十余年:二十多年来的经历(包括北宋亡国的大变乱) 。
⑻堪惊:总是心战胆跳 。
⑼新晴:新雨初晴 。晴 , 这里指晴夜 。
⑽渔唱:打鱼人编的歌儿 。三更:古代漏记时 , 自黄昏至指晓分为五刻 , 即五更 , 三更正是午夜 。
白话译文
回忆年轻时在午桥桥上酣饮 , 坐中多是杰出的才俊 。月光随长沟水波奔涌 , 流去悄然无声 。对着杏花疏落的清影 , 我们吹笛直到天明 。
二十余年如同梦境 , 此身劫后虽存 , 每想起一切 , 只觉得魄悸魂惊!如今我闲登小楼 , 观赏雨后初晴的月夜美景 , 感叹古今有多少兴亡伯事 , 都付与渔父歌唱在三更 。
创作背景
这首词大概是在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或六年陈与义退居青墩镇僧舍时所作 , 时年四十六或四十七岁 。陈与义是洛阳人 , 他追忆二十多年前的洛中旧游 , 那时是宋徽宗政和年间 , 天下还承平无事 , 可以有游赏之乐 , 那时候的作者 , “天资卓伟 , 为儿时已能作文 , 致名誉 , 流辈敛衽 , 莫敢与抗”(《宋史》本传) 。其后金兵南下 , 北宋灭亡 , 陈与义流离逃难 , 艰苦备尝 , 而南宋朝廷在播迁之后 , 仅能自立 , 他回忆二十多年的往事 , 百感交集 , 不禁感叹今昔巨变 , 写下了这首词 。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这首词通过回忆在洛阳的游乐来抒发作者对国家沦陷的悲痛和漂泊四方的寂寞 。以对比的手法 , 明快的笔调 , 通过对旧游生活的回忆 , 抒发了北宋亡国后深沉的感慨 。寥寥几笔 , 勾画出来的自我形象相当丰满 。
上片忆旧 。“忆昔午桥桥上饮 , 坐中多是豪英 。”首先回想往昔在午桥桥上宴饮 , 在一起喝酒的人大多是英雄豪杰 。用“忆”字开篇 , 直接了当把往事展开来 。“午桥”是唐代白居易、刘禹锡、裴度吟诗唱和、举杯相欢的地方 。作者青年时期 , 追寻遗韵 , 仰慕前贤 , 在故乡洛阳 , 与当时“豪英”一起 , 也在午桥宴饮聚会 , 把酒临风 。“长沟流月去无声 , 杏花疏影里 , 吹笛到天明 。”这三句是说 , 白天和朋友们在午桥畅饮 , 晚上围坐在杏树底下尽情地吹着悠扬的笛子 , 一直玩到天明 , 竟然不知道碧空的月光随着流水静悄悄地消失了 。桥上欢歌笑语 , 桥下一片宁静 , 以静衬动 。这三句写景叙事 , 优美自然 , 它如同明净澄澈的清水一样 。特别是“杏花疏影里 , 吹笛到天明”两句 , “杏花”则点明在春天的夜晚 , 豪杰们抚琴弄笛 , 那情致高雅的笛声此起彼伏 。作者以初春的树林为背景 , 利用明月的清辉照射在杏花枝上所撒落下来的稀疏花影 , 与花影下吹奏出来的悠扬笛声 , 组成一幅富有空间感的恬静、清婉、奇丽的画面 , 将其那种充满闲情雅兴的生活情景真实地反映了出来 。
- 临江仙苏轼赏析及翻译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翻译及赏析
- 临江仙晏殊梦后楼台高锁赏析 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翻译
- 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赏析 临江仙送钱穆父翻译
- 临江仙陈与义高咏楚词 临江仙陈与义翻译简短
- 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赏析 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翻译
- 临江仙杨慎翻译 临江仙赵长卿翻译
- 旷达而又伤感的古诗赏析和翻译 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 夜登华子冈文言文的注释 夜登华子冈原文及翻译
- 临江仙夜归临皋赏析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是谁的诗句
- 徐昌图临江仙全文译文赏析 临江仙徐昌图赏析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