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赏析 临江仙夜登小阁翻译( 六 )


史籍记载
《宋史》
卷四四五·列传第二百四·文苑七·陈与义传
陈与义 , 字去非 。其先居京兆 , 自曾祖希亮始迁洛 。故为洛人 。与义天资卓伟 , 为儿时已能作文 , 致名誉 , 流辈敛衽 , 莫敢与抗 。登政和三年上舍甲科 , 授开德府教授 。累迁太学博士 , 擢符宝郎 , 寻谪监陈留酒税 。
及金人入汴(今河南开封) , 高宗南迁 , 遂避乱襄汉 , 转湖湘 , 逾岭峤 。久之 , 召为兵部员外郎 。绍兴元年(1131年)夏 , 至行在 。迁中书舍人 , 兼掌内制 , 拜吏部侍郎 。寻以徽猷阁直学士知湖州 。召为给事中 。驳议详雅 。又以显谟阁直学士提举江州太平观 。被召 , 会宰相有不乐与义者 , 复用为中书舍人、直学士院 。六年九月 , 高宗如平江 , 十一月 , 拜翰林学士、知制诰 。
七年(1137年)正月 , 参知政事 , 唯师用道德以辅朝廷 , 务尊主威而振纲纪 。时丞相赵鼎言:“人多谓中原有可图之势 , 宜便进兵 , 恐他时咎今日之失机 。”上曰:“今梓宫与太后、渊圣皆未还 , 若不与金议和 , 则无可还之理 。”与义曰:“若和议成 , 岂不贤于用兵 , 万一无成 , 则用兵必不免 。”上曰:“然 。”三月 , 从帝如建康 。以疾请 , 复以资政殿学士知湖州陛辞 , 帝劳问甚渥 , 遂请闲 , 提举临安洞霄宫 。十一月 , 卒 , 年四十九 。
与义容状俨恪 , 不妄言笑 , 平居虽谦以接物 , 然内刚不可犯 。其荐士于朝 , 退未尝以语人 , 士以是多之 。尤长于诗 , 体物寓兴 , 清邃纡余 , 高举横厉 , 上下陶、谢、韦、柳之间 。尝赋墨梅 , 徽宗嘉赏之 , 以是受知于上云 。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赏析 临江仙夜登小阁翻译】相关成就
陈与义 , 号简斋 , 严羽《沧浪诗话》在“以人而论”诗体时 , 将陈与义的诗称为“陈简斋体” 。“简斋体”的早年流连光景之作 , 观察细致  , 描写生动 , 饶有情趣 。善用直致、浅语入诗 , 重意境 , 重白描 。后期的“简斋体”取法杜诗 , 得其沉雄之韵 , 规模宏大 , 声调浏亮;对仗着重上下句之间气脉的内在联系 , 潜气内转 , 意境圆融 , 风格雄浑沉郁 。
人物评价
他的诗歌创作可以金兵入侵中原为界线 , 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表现个人生活情趣的流连光景之作 , 词句明净 , 诗风明快 , 很少用典 , 清新可喜 。以《墨梅》(意足不求颜色似 , 前身相马九方皋 。)诗受到徽宗的赏识 。南迁之后 , 因国破家亡 , 颠沛流离 , 经历了和杜甫在安史之乱时颇为相似的遭遇 , 对学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 诗风有了改变 , 转学杜甫 。他不象江西派诗人那样 , 只从句律用字着手 , 而是把自己的遭遇和国家的命运融合在一起 , 题材广泛 , 感时伤事 , 写了不少寄托遥深的诗篇 , 趋向沉郁悲壮 , 雄阔慷慨 ,  成为宋代学习杜甫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