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暮吟望典故 秋暮吟望翻译赏析( 四 )


题:赏析本诗颔联中数量词运用的妙处 。
1.审题 。题干要求单一明确:赏析颔联中数量词运用的妙处 。
2.颔联中数量词有四:一身、六千里、万死、十二年 。一身:孤独、困厄;六千里:路途遥远;万死:生存艰难,可死之遇多;十二年:困苦时间长 。在漫长的时间、广袤的空间中,一己的孤单与痛苦之甚之深,便极醒目地凸显出来 。
3.联系背景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体会数量词在本诗中蕴含的深刻含义 。
4.对每一个数量词运用的妙处按一定顺序分别作答 。
参考答案:”一身”概括了诗人孤苦伶仃的凄惨现状,”万死”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诗人屡遭不幸的残酷人生;”六千里”从空间上高度概括了诗人屡遭贬谪的距离之遥,”十二年”从时间上高度概括了诗人屡遭贬谪的时间之长 。读来令人震撼,极富感染力 。
4.叠 词
叠词之妙,首先在于增强诗歌的韵律感,其次在于加强感情的表达效果 。除此之外,叠词还可以模拟各种声音,收到生动、形象的效果,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
[答题示例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
鹧鸪天?东阳道中
辛弃疾
扑面征尘去路遥,香篝渐觉水沉销① 。山无重数周遭碧,花不知名分外娇 。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 。愁边剩有相思句,摇断吟鞭碧玉梢② 。
【注】①〔香篝渐觉水沉销〕借熏笼里的香料逐渐燃烧殆尽,来写行路时间之长,从而暗示行程的遥远 。〔香篝〕熏笼 。〔水沉〕一种香料,即沉香 。②〔碧玉梢〕指马鞭用碧玉宝石饰成,比喻马鞭的华贵 。
〖诗意赏析〗
该词是辛弃疾在任京都临安大理少卿时期,于淳熙五年(1178年)因事赴东阳途中所作 。
“扑面征尘去路遥,香篝渐觉水沉销”交代词人已经离开临安向东阳出发 。接下来的两句,词人描写周遭的景象 。身边的山脉层层叠叠地排列,路旁的花儿虽只是一些山间野花,但盛放得分外妖娆 。充满生机的大自然使人耳目一新,精神为之一振 。”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行人历历在目,这里的”人”指穿着戎装的战士们,因为衣着威风,气势雄伟,所以容易辨别出来 。士兵们伴随着骏马的嘶鸣声前进着,飘扬的红旗已经越过小红桥 。这三句写的是队列前进的情景 。”愁边剩有相思句,摇断吟鞭碧玉梢”,写诗人为寻觅”相思句”构思过程中苦恼的”愁”,只顾聚精会神地思索,不知不觉中才”摇断”了马鞭的”碧玉梢”,形象地表达出词人此刻轻松愉悦的心情 。
题:简要分析”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三句的表达技巧 。
1.审题 。题干要求分析”表达技巧”,对象是”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 。根据语感,可知题干中还隐藏着没有明言的条件,就是分析”人历历,马萧萧”中的叠词 。
2.从内容看,”人历历,马萧萧”写成队的人马行走,声形兼具,生动形象;从形式上看,极富韵律感,有音乐美 。
3.”旌旗”是借代修辞手法的使用 。
4.抓住了这些要点,就可组织语言作答 。
参考答案:运用了叠词、借代的表现手法 。”历历””萧萧”运用叠词手法,生动描写出了人马行进的状态,增添了语言的韵味;”旌旗”运用借代手法,形象写出了队伍过桥的情景,为后文抒发自己的高兴和喜悦心情作铺垫 。
5.虚 词
这里的虚词主要指副词、连词 。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运用恰当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